2013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日期:2017-10-11         来源: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2013年以来,全市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2013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1家(含15家驻京部队医疗机构),其中医疗机构9984家(含80家三级医疗机构、134家二级医疗机构以及615家一级医疗机构),其他卫生机构157家。与2012年比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67家,其中医疗机构增加1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29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减少1家。632家地方医院按经济类型分:公立医院258家,民营医院374家;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455家,100~199张床位医院60家,200~499张床位医院53家,500~799张床位医院33家,8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31家。

  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16801张,其中医院编制床位106546张、社区编制床位6820张;实有床位122754张。全市卫生人员2940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9720人,其他技术人员14379人,管理人员16000人,工勤技能人员30342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572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85819人,注册护士100652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人员13.9人,执业(助理)医师 4.1人,注册护士 4.8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5.5张。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21882.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同比增长11.2%;出院291.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同比增长8.24%2013年,全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51岁,较2012年增加0.16岁。全市常住居民孕产妇死亡率9.24/10万,全市常住居民婴儿死亡率2.02‰,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市各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17875例,报告发病率569.64/10万,比上年下降8.29%。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1311.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亿元,增长14.1%。财政补助206.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亿元,增长8.4%2013年医疗机构总支出1247.9亿元(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支出占医疗机构总支出的81.1%),财政补助169.3亿元。与2012年比较,医疗机构总支出增加159.2亿元,增长14.6%,财政补助收入增加12.7亿元,增长8.1%

  加大鼓励社会办医力度,2013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医疗机构425家,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372家,占87.5%

  机构改革2013年初,市卫生局职能根据新的三定方案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市中医局、市医管局作为市卫生局的部门管理局。此次职能调整强化了属地管理和全行业管理原则,将市属医院的举办职责划入市医管局,将制定本市食品安全标准、负责本市食品生产企业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等职责划入市卫生局,在内设机构设置上更加突出和强化公共卫生职责。

  公立医院改革编制本市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指导延庆县编制完成延庆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5家市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完成5家市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调查评估工作。5家医院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院管理得到明显改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患者个人负担有所减轻。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出台指导意见。继续完善预约诊疗,进一步完善统一平台服务功能和优化预约诊疗服务流程,全市共有146家(其中三级医院66家,二级医院80家)医院接入平台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三级医院投放预约号源累计达4106.32 万个,占全部号源的82.0%。已有34家三级医院将双休日普通门诊纳入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全市共投放双休日普通门诊号源105万个。推动康复护理机构建设试点工作,鼓励多方面力量举办康复和护理机构。

  基层卫生工作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为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自助健康检测设备,引导居民免费健康自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为慢性病家庭培养了2万名家庭保健员。开展“阳光长城计划”血糖和血脂筛查,累计免费筛查1.5万余人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病患者305万人。3年累计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居全国之首。“十、百、千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3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

  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到不低于680/人,增长的40元全部由政府予以补助。2013年,人均实际筹资697/人,其中政府补助14.64亿元,占总筹资的82.6%。参合人口254.3万人,农业人口参合率98.07%。扩大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试点,除平谷区外,密云县、门头沟区也按照“共保联办”的模式与有关商业保险机构进行了签约合作。新农合综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在平谷区启动。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覆盖面,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血液100%核酸检测。认真贯彻落实“四免一关怀”措施,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死率降至0.25%,超过了发达国家1%的治疗水平。推进结核病防治规范化建设,出台14个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结防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开展“阳光长城计划”,实施健康教育“一、十、百、千”建设工程、慢性病“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管理”工程和基层社区专业人员技术提升工程三大工程,开展疾控系统技术大练兵及技能竞赛。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联合市教委开展学校卫生防病督导,覆盖率100%。全面启动中小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组织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重大职业病监测体系的建立。编制《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并向社会发布。完成环境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完成地铁五条线路空气质量和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的验收。完善放射卫生检测、评价、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继续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开展职业病诊断、鉴定及重点人群职业健康宣教。推动卫生电子监管,生活饮用水电子监管系统于20131227日正式对外发布并投入使用。完成了9个区县重点职业病哨点监测及北京市重金属污染防治监测。加强卫生立法,完成《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立项,统筹推进《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调研起草。

  医疗服务完善和优化鼓励社会资源办医的政策环境。推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模式。积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推进全市医师执业注册工作的流程标准化,加强医师执业信息化管理和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健全和完善医疗质控体系建设,成立6个新的市级质控中心。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医疗救援,完成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及时应对“10·28”恐怖袭击事件,做好卫生应急和伤员救治。推进医院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建设,继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居民健康卡工作。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全市二、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2013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360938人,同比增长0.2%;采集血液615750单位,同比增长1.8%。与周边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建立省际联动调血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食品安全标准专家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培训。建立了具有北京特点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方式,执行严格的备案制度,并在北京卫生信息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组织清理涉及食品的地方标准共计23个。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启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修订。

  中医药工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7个山区、半山区建立了中医流动医院,服务覆盖415个村落,诊疗服务28511人次。培训2000名中医家庭保健员。完成《基层常见病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制定。推动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市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的托管合作,将三级中医医院的优势服务资源进一步向区县基层延伸。继续推进中医药对口支援工作。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在全市部署开展了0~3岁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医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社会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试点。改进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强化中医医政行业准入。继续开展“十二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在全市综合医院建立了16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在区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了15个“北京基层中医药学科团队基地”。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启动了首届北京复合型中医药学术带头人研修班工作,提升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水平。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举办第六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五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举办第二届京交会中医药双语养生讲座。京交会中医药板块全新升级,最终签订合作协议6项,签约额逾2.1亿元。

  妇幼保健及老年与精神卫生不断完善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工作,开展常住人口孕产妇5次产前检查和2次产后访视补助,继续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推进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由2009年的1.2‰降到2013年的0.89‰。继续开展免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耳聋基因筛查、0~6岁学龄前儿童健康检查。开展孕产妇及儿童死亡控制工作,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在全国率先建立爱婴服务管理长效机制,105家助产机构通过市级爱婴医院复核。继续开展两癌筛查,免费筛查宫颈癌293579人、乳腺癌315171人。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规划,完善老年卫生管理体系,对各区县老年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00名医护人员进行4期适宜技术的培训。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的研究,推进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精神卫生法普法宣传。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社区个案管理。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管理。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康复工作。组织开展两期综合医院门诊医务人员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

  药品管理扩充基本药物品种,北京市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从519种增加至699种。中标价格较现行采购价格下降超过20%。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版《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印发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使用若干规定》。推进全市医疗机构的处方点评,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处方点评技术标准体系。组建并开展了北京市用药错误监测工作。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爱国卫生启动《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中期评估,连续第四年向社会发布“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白皮书。与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多个栏目合作开展健康促进宣传。完成第二批市级健康科普专家遴选。组织开展健康科普知识讲座104场。完成了第四届社区健康风采大赛,选出优秀作品100篇和精选作品30篇。创建健康社区、健康促进示范村181个。开展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地建设,24家医疗卫生机构荣获首批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启动了第三届北京健康之星评选。启动健康指导员培训工作,由社区申报首批103名居民参加市级各项健康培训。广泛开展控烟宣传,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烟机关、无烟单位创建,首批172家无烟机关参加。加强国家卫生区及国家卫生镇建设。

  卫生人才培养和对口支援规范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成立了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19个专科委员会。依托57家培训基地对北京地区2315名新上岗的住院医师开始进行为期1~3年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1240名医师完成了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为农村地区培养卫生人才,招收各类定向生351人。组织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2人;全科医师和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139人;康复、口腔、放射、超声诊断、药学、检验和心电图7个专业社区骨干培训177人;开展社区卫生人员必修课。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建立175个乡村医生岗位培训教学点,培训乡村医生4545人。开展区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养。加大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力度。继续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全市派出卫生支农医务人员2042人次,累计免费接收医务人员进修204人次;组织疑难病会诊9059次、学术讲座1339次、参加业务培训25793人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8项,义诊23615人次。加强京蒙对口支援。


关于我们 建议意见 法律声明

智享健康北京
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医院管理研究所) |  京ICP备15053973号-23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