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简报
日期:2009-06-05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领域市场化的发展,2005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呈现稳步前进的趋势,政府对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加大,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加入到卫生事业的建设中去。同时社区卫生中心的规模和数量也在扩大和增加。但在整体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目前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基本情况

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818个(不含村卫生室),同比减少了17个,占总数的0.35%。其中:医疗机构共4682个,包括非营利性机构2953个,占医疗机构总数的63.07%, 营利性机构1729个,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6.93%。卫生机构按经济类型分类:国有2600个;集体389个;联营45个;私营1122个;其他经济类型662个。同去年相比,国有、集体及联营的卫生机构数均有所下降,而私营机构比去年增长了10.98%,这与我国卫生医疗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倡导有关,是医疗机构走向市场化的体现。按设置主办单位分类:政府办648个,其中卫生部门办559个,企业办983个,其他办3187个。按机构类别分类:医院519个;疗养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独立法人单位);卫生院173个;门诊部423个;急救中心6个;采供血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1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个;卫生监督所20个;医学科研及其他机构78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501个。

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呈稳定增长趋势,共有床位79077张,比去年增长了2.22%,其中医院共有床位72329张,比去年增长了3.36%,卫生院床位3702张,比去年减少了3.42%。

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99万,同比增加了2.8%。其中:执业医师5.06万,占42.23%;注册护士4.29万,占35.79%;药剂人员0.78万,占6.52%;检验人员0.55万,占4.59%;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30万,占10.87%。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按性别分:男性占25.27%;女性占74.73%。按年龄分:25岁及以下占14.10%;26-45岁占60.81%;46-60岁占23.38%;60岁以上占1.71%。按学历分:博士占2.76%;硕士占4.73%;本科学历占23.17%;大专学历占30.3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9.02%,高学历的比重逐年增加。按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正高占2.89%;副高占8.64%;中级占30.31%;助理占36.19%;员(士)占16.35%;待聘及其他占5.62%,中高级职称比重逐年增加。

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10.24人,同比增加0.15; 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6.65张,同比基本持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4.32人,同比基本持平;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66人,同比略有增加。

二、医院医疗服务情况

2005年医疗机构诊疗工作量、床位利用率及出入院人次数同比均明显上升,反映出老百姓对医院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全市1057个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为7584.3万,同比上升6.88%。其中:门诊6774.0万,上升10.73%;急诊570.8万, 上升17.33%;门急诊占总诊疗人次的96.84%。健康检查人数403.7万人次。全年出院病人为120.9万人次,同比增加9.63%。住院手术为48.6万人次,同比增加14.45%。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8.75%。全年平均开放病床为73603张,病床使用率75.51,同比上升1.33%;病床周转16.43次,同比增加0.99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5.65日,同比减少0.34日。全年开设家庭病床总数13372张,家庭卫生服务人次为801170。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是减轻社会与病人负担的主要措施。2005年全市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34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增强了居民对住院医疗消费的支付能力,而近年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管理、诊疗水平的提高及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改革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对住院医疗服务的消费。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每一医师全年担负诊疗人次为1620.68,全年担负住院床日为572.96日,年业务收入1097640.89元。

二级综合医院平均每一医师全年担负诊疗人次为1558.49,全年担负住院床日为451.38日,年业务收入494999.80元。

一级综合医院平均每一医师全年担负诊疗人次为1874.45,全年担负住院床日为259.23日,年业务收入253727.41元。

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构成:城区出院病人前五位疾病按顺序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远郊县出院病人前五位疾病按顺序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2005年全市医院单病种费用同比均有所上升,其中二级医院上升幅度较大。全市医院单病种平均费用同比上升6.0%,其中三级医院增幅为2.8 %;二级医院增幅为15.3 %。全市医院手术病种平均费用上升了5.4 %,其中三级医院增幅为3.9 %;二级医院增幅为10.4%。全市医院非手术病种平均费用上升了6.6%,其中三级医院增幅为1.7 %,二级医院增幅为18.9%。

三、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2005年全市二、三级医院人均医疗费同比均有所上升。

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为303.12元,比去年略有上升,其中医药费占61.08%,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为15291.04元,同去年相比增加了2%,其中医药费用所占的比例由36.07%下降到35.24%,而治疗费和手术费同比则略有上升。

全市二级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为167.2元,比去年略有上升,其中医药费占64.55%,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为7264.78元,同去年相比增长了7.7%,药费虽然由总费用的42.47%下降到41.48%,但治疗费和检查费同比却在增长。

全市一级医院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为106.27元,其中医药费占65.86%,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为4133.7元,同去年相比下降了3.7%,药费所占的比例也由去年41.87%下降到37.4%。

四、医疗机构资产及收支情况

在医疗机构中,平均每床占用的固定资产直接反映出病床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同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每床占固定资产金额均呈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每床固定资产为437.54千元,同比增长了17.32%, 其中非营利性机构的平均每床固定资产为394.93千元,同比增长了10.09%, 营利性机构平均每床固定资产为150.36千元,同比增长了1.99%。

全市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9.4%,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增长了27.12%,业务事业经营收入增长为19.2%,总支出同比增长了17.32%。

五、        居民健康指标情况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目前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居民健康指标的高低是人们生活综合质量的反映,不仅要靠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005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0.09岁,比去年略有提高,其中男性为78.47岁,女性为81.76岁,按城区划分为城郊和远县,其中城郊人群总的期望寿命为81.44岁,远县总的期望寿命为77.46岁。

全市年总的出生率为4.98‰,死亡率为5.43‰,同去年相比均有所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保持在负增长阶段,为—0.45‰,全市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35‰和3.29‰,孕产妇死亡率为15.91(1/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