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我市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充分利用,居民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将近五年我市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发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卫生机构总数持续增加
2007年底,全市卫生机构数达6189家(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2834家村卫生室),其中医疗机构6039家。在医疗机构中医院5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26家,与2003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1114家(医疗机构增加1092)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幅最大,与2003年比较,增加1090家;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调整继续减少;其他卫生医疗机构变动不大(见表1)。
(二)卫生人力总量增加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之和。2007年底,全市卫生人员数达18.2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12人。与2003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3.4万人,年平均增长5.3%,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增加128人。2007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3.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5万人,注册护士5.1万人。与2003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7万人,年平均增长5.6%,执业(助理)医师增加0.7万人,注册护士增加1.1万人,五年医师和护士增量占总增量的53.5%。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常住人口,下同)由2003年10.16人增加到2007年11.15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由2003年7.69人,增加到2007年8.51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3.29人,增加到2007年3.3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2003年2.74人,增加到2007年3.12人(见表2)。
(三)医疗机构床位增加
2007年底,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达91631张,比2003年增加13394张,年平均增长4.0%。其中:医院编制床位总数达82761张,比2003年增加12749张,年平均增长4.3%。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床位总数达4978张,比2003年增加351张,年平均增长1.8%。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编制床位(常住人口,下同)由2003年5.37张,增加到2007年5.61 张。每千人口医院编制床位由2003年4.81张,增加到2007年5.07 张。(见表3)。
(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2003年以来,我市着力加强基层卫生建设体系,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07年,全市开始大力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工作,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7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26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达53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23人),每个中心平均50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员11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6人),每站平均1.12人。与2003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090家,卫生人员增加5495人。
出于对基层卫生建设的统筹考虑,这五年,市卫生局投资4.26亿元为远郊区县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远郊区县卫生院纷纷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机构数呈下降趋势。截止2007年底,全市卫生院151家,卫生人员67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33人。与2003年比较,卫生院减少36家,卫生人员增加754人。另外,2007年,全市村卫生室2834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12人。与2003年比较,村卫生室增加644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增加128人(见表4)。
(五)卫生机构总收入持续增长
2007年卫生机构总收入为492.7亿元,其中财政补助77.0 亿元,与上年比较总收入增加75.4 亿元,财政补助增加23.8亿元。2003年至2007年,卫生机构总收入分别上涨24.3%、33.9%、2.41%和18.08%,财政补助分别上涨7.39%、43.52%、2.89%和44.55%。2007年医疗机构总收入457.4亿元(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收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79.6 %),其中财政补助60.3亿元。与上年比较总收入增加64.5亿元,财政补助收入增加19.6亿元。2003年至2007年,医疗机构总收入分别上涨24.5%、20.3%、16.4%和16.4%,财政补助分别上涨-10.91%、27.12%、35.87%和48.30%(见表5、6)。
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为75.1万元,与上年比较增加9.3万元,近五年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分别上涨27.2%、18.2%、6.48%和14.22%。
2007年,全市继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统计,200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总收入为21.2亿元,其中财政补助7.9亿元,与上年比较总收入增加10.7亿元,财政补助增加5.8亿元。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收入11.1亿元,其中财政补助3.6亿元,与上年比较总收入增加9.2亿元,财政补助增加3.3亿元;全市卫生院总收入10.1亿元,其中财政补助4.3亿元,与上年比较总收入增加1.5亿元,财政补助增加2.4亿元(见表7、8)。
二、医疗服务利用增加、服务效率有所提高
(一)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服务利用增加
2003年以来,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11154.6万人次,出院人数达144.6万人次。与2004年比较,诊疗人次数增加2368.60万人次,增长26.96%;出院人数增加34.3万人次,增长31.1%。其中,三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3732.16万人次,出院人数77.82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26.27%和31.99%;二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2757.62万人次,出院人数53.42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44.98%和40.45%,一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2107.55万人次,出院人数11.20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一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增长了24.60%而出院人数却下降了4.66%。
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按机构类别分,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继续增长,分别为7187.7万人次和133.1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54%和35.26%。而同时,由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服务利用度发生了显著变化,门诊服务量在增加的同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移,而住院服务总量有所下降,逐渐向医院集中。首先门诊服务方面,2007年全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数由2004年的769.2万人次增加到1642万人次,增长率高达113.45%。而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诊疗人次数却由2004年的1062.5万人次下降到935.3万人次,降低了11.97%;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也由2004年的627.2万人次下降到603.8万人次,降低了3.73%。其次住院服务方面,2007年全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院人数4.54万人次,与2004年相比减少了2.1万人次,降低了31.64%。
(二)医疗服务效率提高
2003年至2007年,全市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为69.57%(实有床位使用率80.56%),其中,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为73.65 %(实有床位使用率83.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编制床位使用率为24.26 %(实有床位使用率33.69%)。与2004年相比,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使用率提高5.32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提高6.38个百分点),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提高6.85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提高6.09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住院服务有所减少,编制床位使用率下降了8.11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降低1.58个百分点)。
另外,按照医疗机构级别分,全市三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使用率为84.88%(实有床位使用率92.54%),比2004年提高了4.22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提高了6.47个百分点);二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使用率为73.95%(实有床位使用率82.37%,比2004年提高了7.95 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提高了8.87个百分点);;一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使用率为39.88 %(实有床位使用率51.88%),比2004年提高了3.98个百分点(实有床位使用率提高了4.68个百分点)。
2007年全市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为14.56日,比2004年缩短1.43 日。其中,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5.20日,比2004年缩短1.90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平均住院日为7.32日,比2004年缩短0.81日。2007年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为15.25日,比2004年缩短2.38日;二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为13.53日,比2004年缩短0.82日;而由于一级医疗机构的功能逐渐向疗养护理方向发展,其平均住院日反而有所增加,2007年为16.22日,比2004年增加了2.72日。
2007年,医疗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05人次、担负住院1.22床日,与2004年相比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增加1.99人次、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数增加0.08。其中,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58人次、担负住院1.61床日,比2004年分别增加0.74人次、0.1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24.8人次,担负住院0.50床日,与2004年相比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增加15.10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没有变化。另外,按照医疗机构级别分,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07人次、担负住院1.80床日,与2004年相比医师日均担负诊疗增加了0.90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两年基本持平;二级医疗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04人次、担负住院1.60床日,比2004年分别增加2.0人次和0.3床日;一级医疗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9.69人次、担负住院1.0床日,比2004年分别增加1.18人次、和0.2床日。
(三)医疗机构绩效评价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为规范医疗市场、改进医院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市卫生局通过“北京市‘诊断相关组(DRGs)’应用与推广项目组”开发的DRGs分组程序,对116家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价。下面从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1、服务效率
“服务效率”是评判患同类疾病的患者在不同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如果相比之下,某医院的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则认为该医院的服务效率高,反之,则认为服务效率低。
评价指标是“费用效率指数”和“时间效率指数”。指数值等于1时为平均状态。大于1为超过平均水平。显然,无论是费用效率指数还是时间效率指数,指数值小于1为高效率的表现,而指数值大于1为低效率的表现。
各医院时间效率和费用效率的分布
说明:第一象限的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费用较高,住院时间较长,因而绩效较差;第二象限的医疗机构住院时间虽短,但费用较高,因而绩效较差;第三象限的医疗机构费用低,住院时间也低,因而绩效较好;第四象限的医疗机构虽然费用较低,但住院时间长,因而绩效仍然较差。由图可以看出,被评价的医疗机构比较分散的分布在象限图中,说明管理、绩效等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采用DRGs死亡风险分级后的住院病例死亡率进行评价。死亡风险分级按照疾病的死亡风险高低把600多个DRG组分为5类:无风险、低风险、中的风险、中高风险和高风险(见下表)。
不同死亡风险的DRG组合举例
类别 |
数量 |
举例 | |
DRGs编码 |
DRG名称 | ||
无死亡病例DRGs |
281 |
6 |
腕管松解术 |
21 |
病毒性脑膜炎 | ||
36 |
视网膜手术 | ||
37 |
眼眶手术 | ||
低死亡风险组 |
57 |
119 |
静脉结扎及剥离 |
128 |
深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 ||
134 |
高血压 | ||
176 |
有复合诊断的消化性溃疡 | ||
中低死亡风险组 |
107 |
9 |
脊髓疾病和损伤 |
13 |
多发性硬化及小脑性共济失调 | ||
51 |
除腺样体切除术外的唾液腺手术 | ||
181 |
胃肠道梗阻不伴有伴随病及合并症 | ||
中高死亡风险组 |
115 |
12 |
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
22 |
高血压性脑病 | ||
78 |
肺栓塞 | ||
94 |
气胸,伴有伴随病及合并症 | ||
高死亡风险组 |
58 |
64 |
耳、鼻、口腔及咽喉恶性肿瘤 |
87 |
肺水肿及呼吸衰竭 | ||
416 |
年龄>17岁的败血症 | ||
576 |
急性白血病,伴重要伴随病及合并症 |
住院病例死亡率既与疾病本身有关,与临床过程相关。所谓的低风险组病例,就是一般情况下住院死亡概率很低的病例,如单纯阑尾切除等;所谓高风险组病例,就是通常来讲住院死亡概率很高的病例,如恶性肿瘤等。对于高风险类型的病例,死亡率高低与疾病本身的关系大于与临床过程的关系;反之,对于低风险类型的病例,死亡率高低则与临床过程的关系更为密切。有鉴于此,本次医疗质量评价集中关注低风险组。
在低风险组DRGs的病例平均死亡率为0.08%。其中:3家医疗机构没有收治低风险病人。在收治低风险病人的112家医疗机构中,54家医疗机构在低风险组没有死亡病例,剩余的58家医疗机构在低风险组住院死亡率差异较大,其中最低的住院死亡率为0.01%,而最高则高达18.42%。通过这58家医疗机构的总体趋势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知名医院低风险组死亡率较低。(详细内容见DRGs推广项目组和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市部分医疗机构绩效初评报告》)
三、病人医药费用增加,涨幅呈下降趋势
(一)病人医药费用增加,但涨幅呈下降趋势
2003年以来,政府办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2006年门诊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住院费用负增长。由于2007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在上涨。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271.98元,比上年增加17.5元,上涨6.88%;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12612.41元,比上年增加305.51元,上涨2.48%(见表14)。
2007年,政府办综合医院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3.29元、9.47元和21.48元,分别上涨4.04%、5.21%和13.37%;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206.57元、438.76元和738.60元,分别上涨1.30%、6.04%和18.74%(见表15)。
(二)门诊药费比重基本持平,住院药费呈下降趋势
近五年,门诊药费比重基本持平,基本在63%左右;住院药费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38.63%下降到35.87%。不同级别的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比重的涨幅趋势略有不同(见表16)。
四、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居民健康指标的高低是人们生活综合质量的反映,不仅要靠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过去五年,通过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我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期望寿命有所增加,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
2007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80.24岁, 婴儿死亡率3.5‰(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3/10万(常住人口)。与上年比较,平均期望寿命增加0.1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10.4%,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9.7%(见表17)。
(二)传染病报告发病呈现下降趋势
截止2007年底,全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66564例,报告发病率421.0/10万;死亡120人,报告死亡率0.76/10万;病死率0.18%。2004年以来,疫情直报减少了漏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但与2006年比较,有所下降,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6.16%,死亡率下降30.51%,病死率下降25.96%(见表19)。
(三)城乡居民疾病结构以慢性病为主要病因
2007年城市居民死亡率前十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5.01%。
农村居民前五位依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5.66%。
2007年城乡居民死因结构与前几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城乡居民主要发病和死亡原因(见表20)。
表1 |
|||||
卫生机构数(个)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机构总数 |
5075 |
4835 |
4818 |
4878 |
6189 |
其中:医疗机构 |
4947 |
4700 |
4682 |
4752 |
6039 |
医院 |
459 |
502 |
519 |
541 |
535 |
卫生院 |
187 |
155 |
173 |
164 |
151 |
门诊部 |
273 |
351 |
423 |
505 |
639 |
诊所、医务室、卫生所、护理站 |
3933 |
3591 |
3417 |
3397 |
3530 |
疗养院 |
5 |
6 |
6 |
6 |
4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
36 |
43 |
93 |
90 |
1126 |
妇幼保健院(所、站) |
19 |
19 |
18 |
18 |
18 |
专科防治院(所、站) |
30 |
28 |
27 |
26 |
28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9 |
29 |
28 |
28 |
31 |
卫生监督所(中心) |
18 |
18 |
20 |
20 |
20 |
医学科研机构 |
29 |
28 |
25 |
22 |
28 |
注:本表统计范围不包括部队卫生机构以及2834家村卫生室。
|
|||||
表2 |
|||||
卫生人员数(人)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卫生人员总数 |
148406 |
153154 |
157133 |
166278 |
182475 |
卫生技术人员 |
112212 |
116610 |
119874 |
126904 |
139275 |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
47887 |
48988 |
50617 |
52795 |
54989 |
内:执业医师 |
44409 |
45619 |
47236 |
49265 |
51355 |
注册护士 |
39912 |
41547 |
42897 |
45647 |
50890 |
其他技术人员 |
8795 |
9090 |
8760 |
9586 |
9352 |
管理人员 |
10780 |
10966 |
11884 |
13059 |
14678 |
工勤人员 |
16619 |
16488 |
16615 |
16729 |
19170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
3.29 |
3.28 |
3.29 |
3.34 |
3.37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
2.74 |
2.78 |
2.79 |
2.89 |
3.12 |
*:人口数为2008年初统计局发布的常住人口数。
|
|||||
表3 |
|||||
医疗机构床位数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编制床位总数(张) |
78237 |
83341 |
84693 |
89012 |
91631 |
其中:医院 |
70012 |
75143 |
77120 |
81202 |
82761 |
卫生院 |
4342 |
3941 |
3738 |
3907 |
3584 |
实有床位总数(张) |
74284 |
77359 |
79067 |
81440 |
83736 |
其中:医院 |
66990 |
69978 |
72329 |
74762 |
76915 |
卫生院 |
4133 |
3833 |
3702 |
3826 |
3243 |
*每千人口编制床位(张) |
5.37 |
5.58 |
5.51 |
5.63 |
5.61 |
*每千人口实有床位(张) |
5.10 |
5.18 |
5.14 |
5.15 |
5.13 |
*:人口数为2008年初统计局发布的常住人口数。 |
表4 |
|||||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 |
30 |
29 |
8 |
18 |
108 |
编制床位数(张) |
285 |
289 |
51 |
307 |
1394 |
实有床位数(张) |
282 |
351 |
51 |
289 |
792 |
卫生人员数(人) |
975 |
963 |
307 |
1237 |
5363 |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
808 |
808 |
273 |
1075 |
4423 |
内:执业(助理)医师 |
521 |
525 |
155 |
578 |
2023 |
社区卫生服务站(个) |
6 |
14 |
85 |
72 |
1018 |
卫生技术人员 |
34 |
68 |
211 |
428 |
886 |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
14 |
32 |
116 |
217 |
409 |
卫生院(个) |
187 |
155 |
173 |
164 |
151 |
编制床位数(张) |
4342 |
3941 |
3738 |
3907 |
3584 |
实有床位数(张) |
4183 |
3833 |
3702 |
3826 |
3243 |
卫生人员数(人) |
5984 |
5481 |
6315 |
6493 |
6738 |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
4913 |
4410 |
5071 |
5197 |
5333 |
内:执业(助理)医师 |
2722 |
2410 |
2742 |
2674 |
2664 |
表5 |
|||||
卫生机构收入情况 | |||||
单位:亿元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卫生机构 |
|||||
总收入 |
244.7 |
304.2 |
407.5 |
417.3 |
492.7 |
内:财政补助 |
33.6 |
36.1 |
51.8 |
53.2 |
77.0 |
其中:医疗机构 |
|||||
总收入 |
225.2 |
280.5 |
337.5 |
392.9 |
457.4 |
内:财政补助 |
26.4 |
23.6 |
29.9 |
40.7 |
60.3 |
药品收入 |
86.3 |
112.4 |
135.8 |
157.4 |
193.8 |
表6 |
|||||
卫生机构收入上涨幅度(上年=100)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卫生机构 |
|||||
总收入增加% |
—— |
24.32 |
33.94 |
2.41 |
18.08 |
内:财政补助% |
—— |
7.39 |
43.52 |
2.89 |
44.55 |
其中:医疗机构 |
|||||
总收入增加% |
—— |
24.53 |
20.34 |
16.40 |
16.42 |
内:财政补助增加% |
—— |
-10.91 |
27.12 |
35.87 |
48.30 |
药品收入增加% |
—— |
30.32 |
20.80 |
15.91 |
23.08 |
表7 |
|||||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收入情况 | |||||
单位:亿元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 |
|||||
总收入 |
6.6 |
7.1 |
9.3 |
10.5 |
21.2 |
内:财政补助 |
1.3 |
1.5 |
2.7 |
2.1 |
7.9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
|||||
总收入 |
0.7 |
0.8 |
1.1 |
1.9 |
11.1 |
内:财政补助 |
0.1 |
0.1 |
0.2 |
0.3 |
3.6 |
医疗收入 |
0.1 |
0.1 |
0.1 |
0.2 |
1.7 |
药品收入 |
0.3 |
0.5 |
0.5 |
0.9 |
5.2 |
其他收入 |
0.0 |
0.0 |
0.0 |
0.0 |
0.3 |
卫生院 |
|||||
总收入 |
5.9 |
6.3 |
8.2 |
8.6 |
10.1 |
内:财政补助 |
1.2 |
1.3 |
2.5 |
1.9 |
4.3 |
医疗收入 |
1.4 |
1.6 |
2.0 |
2.3 |
1.9 |
药品收入 |
2.5 |
2.8 |
3.6 |
4.1 |
3.5 |
其他收入 |
0.2 |
0.4 |
0.2 |
0.2 |
0.1 |
表8 |
|||||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上涨幅度(上年=100)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 |
|||||
总收入增加% |
—— |
7.6 |
32.1 |
12.2 |
102.7 |
内:财政补助 |
—— |
15.6 |
81.9 |
-20.2 |
272.8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
|||||
总收入增加% |
—— |
18.74 |
44.04 |
67.25 |
489.58 |
内:财政补助 |
—— |
41.48 |
25.49 |
66.64 |
1319.68 |
医疗收入 |
—— |
20.32 |
-4.82 |
39.62 |
1045.36 |
药品收入 |
—— |
66.14 |
12.18 |
63.34 |
494.28 |
其他收入 |
—— |
12.82 |
-57.03 |
113.22 |
1656.42 |
卫生院 |
|||||
总收入增加% |
—— |
6.34 |
30.65 |
4.63 |
17.69 |
内:财政补助 |
—— |
13.72 |
87.06 |
-25.51 |
129.32 |
医疗收入 |
—— |
14.50 |
19.53 |
16.00 |
-15.44 |
药品收入 |
—— |
12.69 |
31.39 |
14.11 |
-16.68 |
其他收入 |
—— |
66.23 |
-45.59 |
11.94 |
-58.13 |
表9 |
|||||
医疗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医疗机构 |
|||||
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
7576.7 |
8786.0 |
9667.4 |
10080.5 |
11154.6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87.4 |
110.3 |
120.9 |
132.7 |
144.6 |
其中:医院 |
|||||
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
4621.4 |
5771.1 |
6170.2 |
6782.0 |
7187.7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76.8 |
98.4 |
109.2 |
120.7 |
133.1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
5.68 |
6.84 |
6.98 |
7.37 |
7.58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
1.26 |
1.49 |
1.50 |
1.52 |
1.61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58.03 |
66.85 |
69.19 |
69.13 |
73.70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62.8 |
76.95 |
77.68 |
80.08 |
83.03 |
编制床位周转次数(次) |
10.91 |
12.97 |
14.11 |
14.78 |
16.08 |
实有床位周转次数(次) |
11.86 |
15.09 |
16.12 |
17.29 |
18.14 |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 |
17.4 |
17.08 |
16.54 |
16.64 |
15.20 |
表10 |
|||||
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
2205.7 |
2961.0 |
3077.9 |
3363.8 |
3732.2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45.0 |
59.1 |
65.6 |
70.5 |
77.8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
5.51 |
7.16 |
7.11 |
7.46 |
8.07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
1.47 |
1.79 |
1.80 |
1.76 |
1.80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67.13 |
80.7 |
81.34 |
81.01 |
84.88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75.75 |
86.1 |
87.15 |
88.71 |
92.54 |
编制床位周转次数(次) |
12.85 |
16.15 |
17.15 |
18.04 |
19.81 |
实有床位周转次数(次) |
14.50 |
17.23 |
18.38 |
19.75 |
21.59 |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 |
18.39 |
17.62 |
16.90 |
16.50 |
15.25 |
表11 |
|||||
二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
1606.1 |
1907.3 |
2131.8 |
2467.1 |
2757.6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30.0 |
38.3 |
41.6 |
47.0 |
53.4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
5.25 |
6.07 |
6.68 |
7.28 |
8.04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
1.11 |
1.33 |
1.41 |
1.46 |
1.60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55.56 |
66.0 |
66.71 |
69.85 |
73.95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63.88 |
73.5 |
75.16 |
77.89 |
82.37 |
编制床位周转次数(次) |
12.34 |
15.15 |
15.52 |
16.63 |
18.02 |
实有床位周转次数(次) |
14.19 |
16.86 |
17.49 |
18.55 |
20.07 |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 |
14.64 |
14.35 |
14.46 |
14.32 |
13.5 |
表12 |
|||||
一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
1504.3 |
1740.1 |
1868.6 |
1989.2 |
2107.5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10.0 |
11.7 |
12.4 |
13.2 |
11.4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
7.63 |
8.51 |
8.59 |
8.78 |
9.69 |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
0.70 |
0.78 |
0.78 |
0.80 |
1.00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34.65 |
35.9 |
37.22 |
36.47 |
39.88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33.47 |
47.2 |
49.42 |
52.87 |
51.88 |
编制床位周转次数(次) |
6.33 |
6.66 |
6.87 |
6.65 |
5.79 |
实有床位周转次数(次) |
6.11 |
8.76 |
9.13 |
9.65 |
7.54 |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 |
12.45 |
13.50 |
14.30 |
19.07 |
16.2 |
表13 |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 |
30 |
29 |
8 |
18 |
108 |
诊疗人次(万人次) |
188.9 |
217.1 |
51.6 |
141.8 |
642.5 |
出院人数( 人) |
6836 |
7879 |
509 |
2954 |
3896 |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人次) |
14.51 |
16.54 |
6.05 |
15.41 |
19.70 |
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日) |
0.18 |
0.20 |
0.07 |
0.19 |
0.20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33.00 |
36.43 |
45.69 |
22.26 |
21.67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37.17 |
18.57 |
45.49 |
29.47 |
42.59 |
社区卫生服务站 |
6 |
14 |
85 |
72 |
1080 |
诊疗人次(万人次) |
2.7 |
4.0 |
37.4 |
77.9 |
163.8 |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人次) |
7.75 |
6.63 |
19.51 |
18.59 |
31.90 |
卫生院 |
187 |
155 |
172 |
164 |
151 |
诊疗人次(万人次) |
535.5 |
548.1 |
758.9 |
751.5 |
835.7 |
出院人数(万人次) |
6.0 |
5.9 |
6.3 |
6.0 |
4.1 |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人次) |
8.00 |
9.32 |
10.54 |
11.30 |
25.00 |
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日) |
0.40 |
0.45 |
0.49 |
0.49 |
0.70 |
编制床位使用率(%) |
27.24 |
32.12 |
35.53 |
33.30 |
25.27 |
实有床位使用率(%) |
37.12 |
35.08 |
39.16 |
41.12 |
31.49 |
表14 |
|||||
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元)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210.82 |
226.62 |
241.78 |
254.48 |
271.98 |
其中:三级 |
293.28 |
306.07 |
316.42 |
329.31 |
342.61 |
二级 |
143.72 |
158.19 |
174.59 |
181.83 |
191.31 |
一级 |
121.10 |
128.72 |
149.17 |
160.71 |
182.19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36.35 |
50.45 |
57.08 |
69.13 |
88.51 |
卫生院 |
57.45 |
56.89 |
65.47 |
74.01 |
57.26 |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元)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11395.45 |
11764.70 |
12580.65 |
12306.90 |
12612.41 |
其中:三级 |
15392.92 |
15247.63 |
16065.80 |
15889.02 |
16095.59 |
二级 |
6078.11 |
6750.88 |
7590.08 |
7262.48 |
7701.25 |
一级 |
4009.76 |
4421.05 |
4756.96 |
3941.11 |
4679.71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891.14 |
1346.73 |
1384.34 |
1810.43 |
4747.95 |
卫生院 |
908.58 |
991.79 |
1234.92 |
1455.74 |
1453.35 |
表15 |
|||||
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涨幅情况(上年=100)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上涨%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22.14 |
7.49 |
6.69 |
5.25 |
6.88 |
其中:三级 |
25.75 |
4.36 |
3.38 |
4.07 |
4.04 |
二级 |
34.75 |
10.07 |
10.36 |
4.15 |
5.21 |
一级 |
-0.72 |
6.29 |
15.89 |
7.73 |
13.37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27.36 |
38.77 |
13.15 |
21.11 |
28.03 |
卫生院 |
84.88 |
-0.97 |
15.08 |
13.05 |
-22.64 |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上涨%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25.97 |
3.24 |
6.94 |
-2.18 |
2.48 |
其中:三级 |
25.98 |
-0.94 |
5.37 |
-1.10 |
1.30 |
二级 |
33.58 |
11.07 |
12.43 |
-4.32 |
6.04 |
一级 |
-10.12 |
10.26 |
7.60 |
-17.15 |
18.74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203.32 |
51.12 |
2.79 |
30.78 |
162.26 |
卫生院 |
27.35 |
9.16 |
24.51 |
17.88 |
-0.16 |
表16 |
|||||
门诊和住院病人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门诊病人药费占医疗费用%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63.96 |
60.91 |
62.46 |
63.55 |
63.49 |
其中:三级 |
63.16 |
59.45 |
60.97 |
61.83 |
61.49 |
二级 |
66.49 |
64.54 |
65.21 |
66.44 |
67.52 |
一级 |
63.09 |
61.88 |
65.49 |
68.36 |
68.86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76.17 |
81.57 |
83.76 |
86.11 |
76.31 |
卫生院 |
65.46 |
65.74 |
65.57 |
66.21 |
65.43 |
住院病人药费占医疗费用% |
|||||
#政府办综合医院 |
38.63 |
36.92 |
36.13 |
36.18 |
35.87 |
其中:三级 |
37.35 |
35.39 |
34.47 |
34.36 |
33.59 |
二级 |
43.44 |
42.37 |
41.50 |
42.09 |
42.71 |
一级 |
40.33 |
40.92 |
43.30 |
45.32 |
48.55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66.78 |
72.51 |
75.80 |
72.12 |
44.51 |
卫生院 |
47.86 |
47.32 |
49.64 |
53.82 |
54.31 |
门诊病人药费占医疗费用%=药品收入中门诊收入/(医疗收入中门诊收入+药品收入中门诊收入)*100 | |||||
住院病人药费占医疗费用%=药品收入中住院收入/(医疗收入中住院收入+药品收入中住院收入)*100 |
表17 |
|
三大健康指标 | |
年份 |
2007 |
平均期望寿命(岁) |
80.24 |
男 |
78.47 |
女 |
82.07 |
婴儿死亡率(‰) |
3.5 |
户籍人口 |
3.89 |
流动人口 |
3.12 |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13.00 |
户籍人口 |
16.74 |
流动人口 |
9.57 |
表18 |
|||||
平均期望寿命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平均期望寿命(岁) |
79.62 |
79.87 |
80.09 |
80.07 |
80.24 |
男 |
78.10 |
78.24 |
78.47 |
78.36 |
78.47 |
女 |
81.14 |
81.51 |
81.76 |
81.82 |
82.07 |
表19 |
|||||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情况 |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甲、乙类传染病 |
|||||
发病数 |
25941 |
60446 |
68835 |
69005 |
66564 |
死亡数 |
237 |
90 |
100 |
168 |
120 |
发病率(1/10万) |
228.0 |
408.0 |
445.9 |
448.7 |
421.0 |
死亡率(1/10万) |
2.08 |
0.61 |
0.65 |
1.09 |
0.76 |
病死率(%) |
0.91 |
0.15 |
0.15 |
0.24 |
0.18 |
表20 |
|||||||||
居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专率 | |||||||||
顺 |
全市 |
城区 |
远郊 | ||||||
位 |
死因名称 |
死亡率 |
构成 |
死因名称 |
死亡率 |
构成 |
死因名称 |
死亡率 |
构成 |
(1/10万) |
(%) |
(1/10万) |
(%) |
(1/10万) |
(%) | ||||
1 |
恶性肿瘤 |
135.36 |
24.55 |
恶性肿瘤 |
146.51 |
27.41 |
脑血管病 |
195.31 |
33.10 |
2 |
脑血管病 |
130.83 |
23.73 |
心脏病 |
127.79 |
23.91 |
心脏病 |
134.47 |
22.79 |
3 |
心脏病 |
129.82 |
23.55 |
脑血管病 |
102.67 |
19.21 |
恶性肿瘤 |
109.84 |
18.62 |
4 |
呼吸系统疾病 |
58.83 |
10.67 |
呼吸系统疾病 |
62.15 |
11.63 |
呼吸系统疾病 |
51.23 |
8.68 |
5 |
损伤和中毒 |
22.49 |
4.08 |
内、营、代、免 |
18.95 |
3.55 |
损伤和中毒 |
35.83 |
6.07 |
6 |
内、营、代、免 |
17.65 |
3.20 |
损伤和中毒 |
16.66 |
3.12 |
内、营、代、免 |
14.66 |
2.49 |
7 |
消化系统疾病 |
14.38 |
2.61 |
消化系病 |
16.44 |
3.08 |
消化系病 |
9.64 |
1.63 |
8 |
泌尿、生殖系病 |
5.77 |
1.05 |
神经系统疾病 |
5.71 |
1.07 |
泌尿、生殖系病 |
6.36 |
1.08 |
9 |
传染病 |
5.03 |
0.91 |
泌尿、生殖系病 |
5.51 |
1.03 |
传染病 |
4.26 |
0.72 |
10 |
神经系统疾病 |
4.82 |
0.87 |
传染病 |
5.37 |
1.00 |
神经系统疾病 |
2.79 |
0.47 |
十种死因合计 |
524.98 |
95.22 |
十种死因合计 |
507.76 |
95.01 |
十种死因合计 |
564.40 |
95.66 | |
注:1、居民指北京市户籍居民。2、 内、营、代、免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