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监测共收集到10篇相关信息,时间从2014年5月5日到2014年5月7日,监测范围包括全国主流媒体及政府网站等。本期主要内容:卫生信息化建设鱼龙混杂须破人才瓶颈,移动医疗是医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云南省首发居民健康卡就医结算“一卡通”取得进展,厦门思明区今年建27个“健康小屋”服务居民等。
目录:
1. 标题:卫生信息化建设鱼龙混杂 须破人才瓶颈
2. 标题:移动医疗是医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
3. 标题:饮用水电子监管让卫生监督更透明
4. 标题:牡丹江市远程医疗会诊缓解群众看病难
5. 标题:新农合医药费用异地报销将更加便捷
6. 标题:云南省首发居民健康卡就医结算“一卡通”取得进展
7. 标题:老龄化社会倒逼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领域加速发展
8. 标题:厦门思明区今年建27个“健康小屋”服务居民
9. 标题:陆敏教授: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畅责任在院长
10. 标题:凤冈开通“百姓通”平台信息政策群众一点就通
详细信息:
1. 标题:卫生信息化建设鱼龙混杂 须破人才瓶颈
来源:鲁网财经?2014年5月11日
链接:
http://f.sdnews.com.cn/qyjj/201405/t20140511_1607550.htm
主要内容
卫生信息化被称为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没有卫生信息化作为支撑,就无法达成医改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在日前举行的我国首个卫生信息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上,记者对正在授课的济南大学GIS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陆敏等专家进行了深入采访。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尽快破解各地普遍面临的人才瓶颈。”陆敏教授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没有卫生信息化作为支撑,就无法达成医改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卫生信息化的全面建设时期,其宏伟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完成卫生信息化全国联网,实现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的完整共享。但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和卫计委的官员和高层专家都普遍认为,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就是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卫生信息化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又要具备医疗卫生管理经验。这一特殊的人才要求规格造成了“信息人才不懂医疗,医疗人才不懂信息”的尴尬局面。尽管我国每年培养出来的信息高级人才并不算少,但愿意投身医疗卫生行业的却寥寥无几。
记者通过走访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部分从业者,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成就感,普遍认为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卫生信息化的作用被低估,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很高但是待遇条件却偏低。而几乎所有的医院科室和医护人员都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满意,由于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对软件系统的认知和操作均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却经常将问题归咎于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科往往成了上述抱怨的出气筒。
而更加严重的是,目前很多医院投入巨资实施的信息化工程,由于不符合国家相关的建设规范和标准,很可能会成为不能支持全国卫生信息联网的孤岛;还有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性价比非常低,达不到优化业务流程和提升服务效能的建设目标,不能很好地支持医院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甚至还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陷入了旷日持久无法有效推进的“开发者泥沼”,院长为难,全院职工抱怨。
究其原因,陆敏认为,就是严重缺乏医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面对鱼龙混杂的医院信息化市场,由于缺少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系统知识,在信息化采购中不能很好地明辨和决策,同时也无法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医院信息化的运维管理工作。
北京大学医院管理EMBA项目负责人王昌文主任告诉记者,卫生信息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的教学宗旨就是培养一流的职业化卫生信息管理专家,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为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培养和储备复合型和专家型人才。
“开设该班级受到了全国各地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热情欢迎,报名学习者踊跃。我们将采取循环开班的方式,以满足学员们不断学习的需要。”班主任王培均教授介绍说,目前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教学模块,国务院医改办常务副主任梁万年教授、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北京大学黄恒学教授、济南大学GIS研究中心主任陆敏教授等以及中国数字医疗杂志执行主编李华才教授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学员开设了课程,让学员们感觉受益匪浅。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员对记者说,“通过学习感到自己视野宽了,眼界高了,对医改政策、行业发展和标准规范开始有了系统深入的理解,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自觉责任使命重大。”
2. 标题:移动医疗是医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
来源:中国制药网?2014年5月6日
链接:
http://www.chinastock.com.cn/yhwz/astock/researchRatingAction.do?methodCall=detailHYDT&guid={BFF55083-F875-419A-9067-154A97DE8B78}&target=_blank
主要内容
当前,移动医疗股受到资本市场热捧,随着电子医疗器械的普及,医疗的现代化、信息化必然成为发展趋势。在医药行业中,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所谓信息化医疗,即通过远程医疗,将健康管理、身体素质管理与电子病历相挂钩,进行综合管理。
移动医疗是医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涉及领域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疗设备管理等。深圳卫生系统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医疗网络体系的想法。
今后,医院采用电子病历是一个大趋势,即患者的病例及所有的相关数据都会汇总到一个平台,并由其进行管理。而通过电子产品,如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卡路里计、体重身体成分分析仪等,可以建立一套包括血压、血糖、卡路里、体重身体成分等在内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这一设想一旦实现,对我们整个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便捷,无论是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临床随访的角度,广大患者都将从中获益。
在医疗器械方面,传统的医疗器械较为机械,比如水银血压计,还停留在手动操作的层面,与现代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明显背道而驰。在推进绿色医疗的同时,电子医疗器械还能推进医疗机构的现代化水平,可谓一举两得。业内人士表示:电子血压计是基于医院的数字化发展而开发的,这些医疗器械产品不仅不使用水银,环保安全,而且更有利于信息化医疗的实现。
此外,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文教授也指出,医疗电子产品替代水银制品是必然趋势。因为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但能够准确测量血压,而且操作简便、无主观误差,能更好地反映血压波动情况。而水银血压计因测量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主观误差大、易导致汞污染等问题将被逐渐淘汰。
移动医疗本身是个新兴产业,虽然市场规模目前只有几十亿,规模还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的不断完善,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将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共识。
3. 标题:饮用水电子监管让卫生监督更透明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14年05月05日
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4-05-05/164474194.html
主要内容:
作为饮用水的监管部门,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始终将本市的饮用水监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但是本市供水单位数量众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数量却极为有限,从事饮用水卫生监督的人数少之又少。
赵睿是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的一名监督员。33岁的他已经从事了9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北京有8000余家供水单位,需要卫生监督员一家一家地前往现场进行监督,大部分供水设施设在楼顶或地下室,每监督一户,监督员都要辛苦地爬上爬下,监督效率比较低。
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在一次汇报工作中悄然出现了。赵睿在北京奥运会时曾负责运动员村和媒体村饮用水保障工作,曾在两处场馆使用水质在线监测设备。2010年在向领导汇报设备使用情况时,介绍了该设备不需人工看守,可自动实现采样监测,并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获得监测数据。随后他提出通过使用互联网和数据库软件等技术,将在线监测设备联接成网,实现水质的实时自动监测。
这一项目很快被列入北京市卫计委的重点工作,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了饮用水电子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该方案在2011通过北京市经信委的批准,并于2012年底通过市财政局审批。2013年经过设备招标等工作,饮用水在线监测网于8月开始建设,11月已进入调试阶段,12月27日正式上线运行,同时可向社会公示水质监测数据。
该平台首批共设20个监测点,分布在城6区和昌平、大兴、门头沟等8个区。在线监测设备通过监测市政管网末梢水,可以反映监测点周边管网内的水质情况。每个监测点可检测水中浊度、余氯、酸碱度、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5个指标,再将结果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输到中心服务器。
饮用水在线监测网正式上线后,公众可通过北京市卫生监督网进入该系统平台,通过电子地图选择和自己相近的监测点,查询每日水质监测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
4. 标题:牡丹江市远程医疗会诊缓解群众看病难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2014年05月08日
链接:
http://hlj.people.com.cn/n/2014/0508/c220024-21164352.html
主要内容
牡丹江市通过实施三级医院与县、乡医院远程会诊,农村患者能够足不出乡、不出县就享受到免费的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大幅度缩短就医流程,有效降低医疗花费,使远程会诊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据悉,牡丹江市今年从年初至4月末,通过远程会诊,352名远程疾病患者及时得到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
牡丹江市90%以上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市区11所三级甲等医院。与此相对的是,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代管理理念欠缺,导致农村患者一些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并经常需要多花钱到市内就诊。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和综合分析牡丹江市54家乡镇卫生院医疗现状、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以及所处乡镇经济现状、地理位置、易患疾病和患者就医习惯的基础上,该市卫生局结合各县(市)区域卫生规划及乡镇卫生院发展方向,制定出台了《牡丹江市医疗远程会诊工作方案》,让三级医院与县、乡医院远程会诊,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逐步建立分级医疗新秩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充分考虑各乡镇卫生院结对意愿的基础上,牡丹江市卫生局发挥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牡丹江红旗医院、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市林业中心医院6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优势,借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按照“包片负责”的原则,将5家县医院和54家乡镇卫生院科学分配,为每个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提供远程会诊服务的三甲综合医院。同时,通过采取“按需开展,自由对接”的形式,将心血管病医院、妇产医院、肿瘤医院、康安医院、神经精神病医院5家三级专科医院,作为各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自由选取的远程会诊技术支撑单位。
牡丹江市各三甲医院组建由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会诊专家库,并通过门户网站或电子邮箱将专家库信息提供给对口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城乡患者选择提供远程会诊的专家提供便利。同时,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远程会诊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分工及人员职责,保证提供远程医疗会诊的医院在收到会诊申请及所需资料后,在24小时内完成普通会诊,在2小时内完成急诊会诊。各县(市)、乡镇本辖区居民积极开展了宣传和介绍,让广大农村患者充分了解和利用远程会诊功能。
5. 标题:新农合医药费用异地报销将更加便捷
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5月6日
链接:
http://it.gmw.cn/dzb/2014-05/06/content_3248603.htm
主要内容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司长杨青5月4日说,为使医药费用报销更便捷,该部门今年将继续推动国家和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将与国家级平台联通的省份扩大到15个,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试点。
杨青介绍,新农合制度自试点开始就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即时结报。2013年,全国已有超过88%的统筹地区实现了新农合经办机构与省内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同时,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了参合农民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如淮海经济区由江苏省徐州市12家市级医疗机构与周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58个县的新农合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现场刷卡结报,覆盖5000多万参合农民;安徽、四川等省在本省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定点医院,方便农民工异地就医报销。
国家卫生计生委自2011年起建设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杨青介绍,目前国家平台已实现与9个省级平台和部分大型医疗机构的试点联通,2014年将加快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试点,进一步方便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及报销。
6. 标题:云南省首发居民健康卡就医结算“一卡通”取得进展
来源:新华智慧城市?2014年4月24日
链接:
http://www.yn.xinhuanet.com/v/2014-05/09/c_133320804.htm
主要内容
用途
持卡实现挂号、就诊、查询、缴费、健康管理和新农合报销结算等
目标
●2015年底前实现省属医院及州市人民医院
受理率100%
●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率100%
5月8日,省卫生厅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标志着居民健康卡在我省正式发行启用。
据介绍,居民健康卡是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标准,与银行合作建设,在银联卡的基础上,加载了卫生应用。即:具有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跨机构、跨地域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居民持卡可在全国联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实现挂号、就诊、查询、缴费、健康管理和新农合报销结算等“一卡通”服务。今后,居民健康卡还将逐步在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新农合等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其他方面统一使用,是居民终身拥有的“健康身份证”。
以此次居民健康卡发行启用为契机,我省将加快统一全省医疗就诊卡的步伐,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与应用工作,逐步用居民健康卡替换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设置的各类就诊卡。目标是在2015年底前完成100%省属医院及州市人民医院的居民健康卡用卡应用环境建设并受理使用居民健康卡;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居民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逐步实现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省卫生厅要求,从昨日起,全省范围内任何医疗机构必须停止自发就诊卡,在过渡期内,各医疗机构已经发行的就诊卡可暂时继续使用,与此次发行的标准居民健康卡双轨运行。
广大群众从即日起可携带本人身份证到试点医疗机构现场办理居民健康卡,并享受相应发卡银行金融IC卡的优惠服务。目前,居民健康卡的首发地区有昆明、大理、玉溪、保山等州市,首发医院有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等。
云南日报记者刘熙余红杨峥
新闻链接
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所依托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该卡从功能上将逐步统一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免疫接种证、妇幼保健卡等,大大方便了居民预约挂号,查询疫苗接种记录、既往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以及开具处方、费用结算等。同时,有利于减少重复检查,减少患者就医排队次数,缩短候诊时间,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改善医患关系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居民健康卡主要有身份识别;跨区域跨机构就医一卡通;存储基础健康与主要诊疗信息,实现居民健康管理,满足异地交换共享和社区及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新农合费用结算与扩展功能;借记卡金融服务5项功能。
7. 标题:老龄化社会倒逼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领域加速发展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2014年5月5日
链接:
http://health.gmw.cn/2014-05/05/content_11225734.htm
主要内容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民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展团与国内20多个省区市的300多家专业单位研讨交流,并与中国相关社会组织、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5月5日国家会议中心主会场举行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主题研讨会”中,来自国内外养老服务领域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分享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014年5月5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正在进行主题演讲。光明网记者昕亚/摄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演讲的主题为“加快创新驱动支撑养老产业升级”。她提到第一,驱动科技创新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趋势。第二、要加强标准研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养老服务信息化标准建设作为发展我国养老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手段,对推动养老信息化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规范服务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以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基础,切实将养老服务落到实处;全方位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移动网技术、卫星通讯技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综合应用,有效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第四、加快养老服务信息技术终端研究,丰富服务手段,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2014年5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正在进行主题演讲。光明网记者昕亚/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演讲的主题为“中国医疗改革下的养老服务信息化模式发展”。她提到,养老服务的改革是医疗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在养老保障上存在种种差异,例如身份差异,城乡差异等,且养老保障制度一直呈现“碎片化”状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李玲认为解决养老保障制度差异性及“碎片化”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模式发展。她强调,应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仅靠技术解决中国医疗改革下的养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制度、技术、信息系统、人员等多方面的综合推进。
2014年5月5日,会议现场。光明网记者昕亚/摄
南丹麦大学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学院副教授KasperHallenborg的演讲主题为“居家看护——丹麦养老服务的技术解决途径”。他谈到,由南丹麦大学工程学院负责的居家看护项目是丹麦最大的福利技术和创新项目,其重点是为丹麦卫生部门提供福利的技术解决方案。居家看护项目是一个将医疗人员、病人、私营企业和研究机构联系起来的公私合作项目,项目人联手通过将传统疗法和技术支持的家庭监控、保健和康复联系起来优化丹麦医院的服务。KasperHallenborg副教授介绍该项目将为丹麦卫生部门给居家病人提供更灵活的治疗和支出的发展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居家看护项目的目标是为市场提供先进的技术型服务产品,这些技术不仅能减少医疗资源压力,还能增加患者积极参与自身医疗的动力。在居家看护项目中,医护人员、病人、私营企业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这就确保了产品能符合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同时,这也意味着所有的成果都是在最新的研究、企业知识和医院及市政府的商业计划基础上产生的。
8. 标题:厦门思明区今年建27个“健康小屋”服务居民
来源:厦门日报?2014年05月06日
链接:
http://fujian.people.com.cn/xm/n/2014/0506/c356120-21146143.html
主要内容
根据《2013年思明区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分析报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居民群众健康的“头号杀手”。
如何防控这些慢性病,保护群众的健康?近年来,思明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工作,把卫生工作作为打造幸福思明的基础工作紧抓不放,优先发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思明区以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制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化为群众的健康护航,为民生幸福编织健康网络。
制度化
卫生事业费支出居全省较高水平
思明区不断加大政府对防控慢性病工作的主导作用,在规划层面进行引导,从政策层面有序推进。思明区把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纳入《思明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写入《2013年思明区政府工作报告》,编制了《思明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规划(2012-2015)》,《思明区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
财政的支出是防控慢性病的有力保障。思明区委、区政府持续加大卫生投入,2012年、2013年卫生事业费支出分别为5896万元、7064万元,居全市乃至全省较高水平;每年安排慢性病防治专项业务经费并逐年递增,2012年至2013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创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95.5万元;2014年还安排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专项经费300万元,健身步道改造提升经费3000万元。
遮阳门球场、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健身排舞场、人工草皮足球场……各种运动场所应有尽有;双杠、太空漫步机、太极推揉器、腰背按摩器……近30种室外健身器材琳琅满目。
这里就是位于思明区前埔北区一里的前埔健身公园。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公园的设施、景观进一步完善、提升,到公园锻炼的市民越来越多。家住前埔北区的陈女士对记者说:“公园就在家门口,天天来锻炼,什么毛病都没有了。”
这是思明区为了满足居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斥资建设的多个健身运动场所的其中一个。实际上,在思明区的各个社区,居民都能就近找到社区体育设施——大到刚刚完成修缮改造的旧人民体育场,小到家门口的健康步道。此外,全区还建成了50多公里的登山路径。
精细化
走进社区主动筛查慢性病
量血压、测血糖、测血脂……思明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工作,通过体检,可以初步筛查发现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随访,确认后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之后由全科团队责任医生与居民签订保健合同,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对于这项服务,居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截至目前,思明区抽样3343人开展社区诊断,全区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2%、糖尿病患病率6.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9.1%、肥胖患病率8.5%。依托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思明区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和慢性病死因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摸清思明区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行动措施。
在诊疗、体检等过程中,思明区主动发现高危人群,辖内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定期体检率达100%,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达到86.73%。积极推动思明区已婚低保妇女“两癌”筛查工作,2011年以来共完成低保妇女筛查1861人,筛出患病人数766人,早诊断率为100%,疾病筛出率41.16%。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思明区定期随访,建立了29个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人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依靠健康自助检测站、《健康管理手册》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现了筛查、治疗和管理三同步。
智能化
“健康小屋”让居民自己动手体检
家住镇海社区的张女士上午买菜后,路过社区的“健康小屋”,顺便量一量血压,并和义诊的医生聊聊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获取健康提醒。她说:“随时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挺安心的。”
去年以来,思明区五个社区试点推出“健康小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今年,思明区将再投入220万元建设27个“健康小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一些基本的健康服务。以后,市民在“健康小屋”就可以自己动手体检了。
依托厦门市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思明区实施“医院-社区”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区疾控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与全市所有区级以上医院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对人群疾病和高危人群的发现及管理率。
在就医用药上,思明区为慢病社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延长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处方用量至30天,增加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30种,使慢性病药物种类与大医院更加接近。
此外,思明区积极推进社区医生主动服务。组建社区医生团队,实行片区责任医生网格化管理,推动服务流程由被动的门诊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与门诊服务相结合,服务对象由服务户籍人口为主转变为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服务模式由“重医轻防”转变为防治结合,服务重点由疾病诊疗转变为健康管理。
长效化
288个健身团队实现社区全覆盖
如何远离慢性病?思明区倡导的是一种全民健康的生活。全区25家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单位、餐厅、食堂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走向深入;在城区主干道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在街道社区的健康步道设置宣传专栏,在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随处可见思明区关于“健康生活”的宣传;各种健康生活的海报、折页、小册子、读本等资料发放到辖区居民的手中,实现健康教育宣传全面覆盖。
为了让更多人走出家门,享受运动和健康,思明区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魅力厦门·健康思明”系列文体活动。
目前,全区腰鼓队、广场舞、门球、太极拳等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达到288个,实现社区全覆盖;大力推广工间操活动,全区38.1%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辖内各行业、系统每年举办大型文体活动达60多场次,如军警民拔河系列比赛、万人健步行活动、健身秧歌比赛。而开展“8·8”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思明区第十届运动会、厦门国际海洋周——思明区沙滩体育节、“厦门风”千人广场舞、第三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更是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推向新高潮。
今后,思明区将以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创建为契机,持续打造美丽思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9. 标题:陆敏教授: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畅责任在院长
来源:鲁网?2014年5月7日
链接:
http://f.sdnews.com.cn/qyjj/201405/t20140507_1604106.htm
主要内容
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并不顺畅。济南大学GIS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陆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畅的主要原因在院长身上。
鲁网财经5月7日讯(记者魏好勇)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并不顺畅。济南大学GIS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陆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畅的主要原因在院长身上。
陆敏教授日前在北京大学医院管理(信息化方向)EMBA高级研修班上作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十大问题》的课程,观点犀利而深刻,直指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矛盾现状。他指出,由于不少医院选错了开发团队,导致信息化建设往往在决策阶段就已经失败了,有的半途夭折,有的勉强建成但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医院信息化建设本质上是管理工程,是医院流程再造、效能增强和管理提升的过程。医院信息系统不仅是软件,而且是现代医院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于医院而言,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不仅是软件的购买,更是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的输入。”陆敏介绍说,就医院和开发团队而言,如果只有信息技术专家,则很难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以经济管理为例,陆敏介绍,包括某些主流开发商提供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连基本的收支记录都不准确,更严重的上线后甚至还发生严重的漏收,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本无法通过系统建设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陆敏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需要院长强力推行才能顺利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权利合理集中和上移的过程,是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个环节“跑冒滴漏”得以杜绝的过程,同时也是医院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过渡的过程,是医护人员与传统的执业习惯进行告别的过程,所以会遭受到来自各个环节的以各种理由出现的“抵触”,如果院长不能正确认识,医院信息化建设就很难进行下去。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半途夭折或长期停顿不前,都是因为院长缺乏强有力的管理造成的。
“如果院长不能在医改的大背景下从战略的角度去部署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能在医院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做信息化规划,盲目上马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陆敏义正言辞地说,医院信息化建设出现失误必然是战略层面的失误,战术的失误只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战略的失误则损害全局。所以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院长必须要有战略观,否则无以胜任医院数字化建设!
国外某知名医院管理智库曾断言: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将成为医护人员的基本能力。陆敏认为,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化也是这样,掌握好了才是提升医生服务效能的利器。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院发动,全员参与,才能确保成功。
陆敏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是仅仅实行简单的电子病历就是完成了信息化建设,这里面存在诸多误区。
“很多院长不了解电子病历的定义,认为计算机打印出来的或者以word文件形式存在计算机磁盘里的都是电子病历。其实电子病历是在医院各个临床业务环节由计算机自动采集和产生的所有的数据的集合,是按照病历要求进行的数据总装和规范展示,是典型的多媒体文档,因此电子病历必须要以医院临床业务的全面数字化为基础,与医院业务环节不挂钩的所谓电子病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病历,最多只能叫‘病历E化编辑系统’而已。”
陆敏指出,电子病历除在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用于共享数据、教学科研、医保结算凭据和为医患关系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外,电子病历还通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无缝连接,支持区域卫生信息化,支持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化融合的核心部件,所以电子病历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卫计委颁布的相关标准,做到结构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0. 标题:凤冈开通“百姓通”平台信息政策群众一点就通
来源:贵州日报?2014年5月7日
链接:
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5/07/content_725030.htm
主要内容
摘要:凤冈“百姓通”电视互动平台在“五一“前正式开通运行,通过信息化手段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凤冈“百姓通”电视互动平台依托数字电视,设办事指南、惠民政策、政务咨询、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学习培训、旅游景点、群众测评等9个模块。
“现在坐在家中,通过电视遥控器就可以了解办事流程、惠民政策、民生服务电话等相关事宜,真是太好了!”“五一”期间,家住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新华组的留守老人陈永坤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轻轻一点鼠标,所要办的信息一目了然。
凤冈“百姓通”电视互动平台在“五一“前正式开通运行,通过信息化手段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
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农村生活的主要群体,信息不畅已成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传统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群众需求。
该县经过努力探索,建成了党务政务公共信息化服务“六大平台”,即“12343”民生热线信息化服务平台、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四级民情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电视点播信息化服务平台、学习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新华凤冈”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党群直议话民事、干群直通连民心、县乡直达惠民利、民生直办解民忧”的“凤冈模式”,实现了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
凤冈“百姓通”电视互动平台依托数字电视,设办事指南、惠民政策、政务咨询、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学习培训、旅游景点、群众测评等9个模块。
据悉,凤冈“百姓通”电视互动平台的开通后,既方便群众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和农业适用技术,改变了以前工作人员解释不清、群众对政策理解不透,来回跑路“办事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