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信息化舆情监测周报(第二六五期)
日期:2016-06-22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本期导语:

本次监测共收集到4篇相关信息,时间从2016年6月12日到2016年6月19日,监测范围包括全国主流媒体及政府网站等。内容主要有:青岛7月全面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 云医院建设试点落定,辽宁卫生信息网“连线”4394个村卫生室, 贵州加快融合卫生计生信息资源,邬惊雷谈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等。

一、信息目录

1. 青岛7月全面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 云医院建设试点落定

2. 辽宁卫生信息网“连线”4394个村卫生室

3. 贵州加快融合卫生计生信息资源

4. 邬惊雷谈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

二、详细分析

1.  标题: 青岛7月全面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 云医院建设试点落定

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链接: http://m.nbd.com.cn/articles/2016-06-17/1013800.html

主要内容:

6月16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杨锡祥处获悉,其已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开展了云医院的建设试点,意图通过信息技术的升级,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分级诊疗改革目标的实现。

在“十三五”规划中,医疗信息化成为了整个医药改革的重点之一。

继七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后,6月12日,青岛在召开的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动员电视会议中指出的一项任务即是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出台青岛市分级诊疗实施方案以及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其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市的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网络。

6月16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杨锡祥处获悉,其已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开展了云医院的建设试点,意图通过信息技术的升级,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分级诊疗改革目标的实现。

腾讯财经此前援引IDC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52.9%的医院计划全面升级信息系统。业内人士认为,基于目前不同区域乃至同一区域医院间差距较大的医疗现状,医院信息化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市立医院先行

据了解,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是青岛市卫计委直属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年门、急诊量近200万人次,承载了青岛市诊疗量的四分之一。

“互联网+医疗健康正颠覆着传统的诊疗模式和就医行为,变革着医院的发展格局,通过着医药卫生改革的纵深发展,青岛市即将于7月1日全面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医改的重要内容,市卫计委确定我院为云医院建设的试点单位。”16日下午,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院长宣世英这样表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次其医院云平台的提供方为菩提医疗集团,后者在平台的搭建中联合了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IBM、ORACLE(甲骨文)及大唐高鸿等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云平台存储医生、患者的海量数据,实现信息标准统一化,打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分别在智能医生工作站上有各类医疗APP端,医生可随时随地与患者沟通,提升对患者的管理能力。

菩提医疗集团董事长付钢指出,在该云平台的搭建上,其一期总投入至少在2亿元以上。“互联网、IT技术都有一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建设非常难,从零到一很难,从一到一百就是复制,所以首创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做了十年了,这次我们是把端云模式在三级医院应用,端云模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技术。接下来我们会在各个层级的全国范围内来推。”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业内人士指出,分级诊疗的落地如果没有信息化支撑,将举步维艰。

来自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5月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7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基于广泛的需求及市场前景,不少企业将目光看上了医院信息化产品。

记者注意到,就在5月末,东软集团也发布了新一代的医院信息化产品。而万达信息、和仁科技等等也在布局这一市场。此外,包括腾讯、华为均已经加入到各省市的“互联网+医疗”乃至智慧医疗的推进中。

“现在号称云,实际上是卖软件的公司,未来的云一定是产业结合,一定是垂直的行业解决方案。” 对此,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医疗行业的门槛比IT的门槛要高得多,只能互联网适应医疗,并非医疗适应互联网,因而目前来看,不排除不少已经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仅是在在外围打转。

信息化存在四大不足

政策正在大力支持医疗信息化发展。

6月6日,七部委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业内认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形成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在此过程中,医疗信息化手段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发展和规范健康大数据应用的措施,要求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的满足群众的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的支持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内有一批信息化医院达到了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等评审规定的最高标准,但是依然存在着难点和不足。

中国医院协会秘书长薛晓林将之总结为四点:一是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5%-10%,而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仅仅占1%左右。二是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各医院信息网络标准不统一,呈现了信息孤岛的态势,难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四是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网络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46312规划,以及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全国将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健康数据平台,此外随着国家推动开展的医院电子病例应用等级评审互联互通测试的深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测试的开展,2016年的市场增长将会远远超过预期,这对于医疗机构和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薛晓林告诉记者。

分析人士指出,信息化升级是医院管理的未来趋势,围绕分级诊疗大趋势,是当前医疗信息化的热点。从三甲医院到分级机构,面临优化升级的刚需,从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走向云端,目的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全面升级,构建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在业界看来,只有建立医疗信息共同标准,才能实现数据的流通。因此,在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中,医院集团化将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医院集团化有利于建设统一的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集团内部的互联互通,进而推进全国的互联互通。

2.  标题: 辽宁卫生信息网“连线”4394个村卫生室

媒体: 沈阳日报

链接: 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6/06/16/019177365.shtml

主要内容:

记者日前从辽宁省卫生计生委获悉,辽宁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强力推动统一开发的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五位一体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4394个村卫生室进入系统软件在线应用阶段。

记者了解到,辽宁大力推进“互联网+”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行。建设辽宁12320健康服务平台——辽宁健康通,真正做到便捷就医。省级三甲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100家县区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全省开展远程会诊服务4500余例。抓基础,强平台,推进人口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目前,辽宁省已有608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94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入系统软件在线应用阶段,已在线开展健康档案管理464万份,门诊服务210.5万人次,住院服务2.85万人次。建成了医院财务、干部保健、妇幼保健等30余个应用系统,建成了辽宁官方预约诊疗、在线支付和数字证书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位一体的软件应用,实现了县乡村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等数据对接互通,加快了县乡村一体化进程。

3.  标题: 贵州加快融合卫生计生信息资源

媒体:  健康报

链接: http://health.china.com.cn/2016-06/16/content_8835962.htm

主要内容: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医疗卫生行业全面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基本实现,高效共享、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交换服务网络稳定运行,医疗卫生计生工作全面协同联动,基本形成以大数据、互联网+远程医疗、居民健康卡为支撑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

《意见》要求,加快全省卫生信息与人口信息专网整合,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网。健全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卫生资源四大基础数据库。

该省还将加快“云上贵州·医疗健康云”示范工程建设,利用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技术,推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政策管理、业务服务、信息技术和运营体系,形成全省规范协同的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以省级平台为枢纽与国家和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无缝对接,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远程医学服务。(记者黄 岚)

4.  标题: 邬惊雷谈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

媒体:  新浪健康

链接: 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6-06-18/doc-ifxtfrrf0579421.shtml

主要内容:

6月18日,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三医联动:创新创造价值”,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邬惊雷先生发表主题演讲(二):上海医疗卫生的发展与改革,以下为演讲实录:

邬惊雷:谢谢蔡教授的邀请。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介绍上海的情况,王部长的演讲我非常的赞同,包括他指出我们的弊病,包括对三医联动的要求。我想把上海的一些情况,包括我们的思考跟各位做一个介绍。首先介绍一下上海的基本情况。

第一,上海在90年代非常注重整个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在1994年的时候刘局长提出了强化基层、强化社区卫生,把社区卫生中心赋予了6个职能,2009年改革以后我们觉得从上海的情况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深层次的问题还是非常多,阶段性的成就比如说我讲分级诊疗,非常赞同王部长的讲法,不是小病进社区的问题,其实是不同的功能,就是不同的地位以及它的质量的控制都是一样的,尤其是现在的病种,糖尿病、慢病这些。从上海来讲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是目前全上海的门诊总量34%已经在社区了。但是我们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的改革,特别是王部长讲的像公立医院的改革实现路径不清晰。第二,从政府管办分开的角度来讲,政府如何来管,如何管得更好?可能我们的一些标准和机制是不够明确的,上海管办分开实践了11年,2005年分开到现在11年了,上海的管办分开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卫生局的角度来讲体现全行业的管理,在技术、标准、规范、规划、政府投入的实现以及对整个行业的监督方面做得比过去好了。但是我们整体的对公立医院的像王部长讲得还是不够的。另外一个我们一直希望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他个人的支付有所下降。整个2009年改革以来个人支付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我们的绝对数依然很高,所以群体对改革的感受度不高。其次是健康问题,从现在来讲传统的传染病少了,但是我们的健康指标,尤其从上海来讲我们的健康指标是非常好的,上海整个的卫生支出占GDP的5%多一点,我们上海的健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82.7岁,婴幼儿死亡率千分之4.3左右,远远好过美国,但是我们的健康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说非传染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问题,这是非常的突出的。还有是我们这次也特别强调群体的获得感,上海非常强调是两个方面的获得感,一个方面是群体的获得感,他的看病贵、看病难有没有解决。第二,我们身处医疗事业改革当中不能绕过去的人群医务人员的获得感怎么样?我们觉得两方面的获得感都不强。另外,社会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评价依然不高,医患纠纷频发,从上海来讲,自从司法第三方调解以后上海总体的医患矛盾有所缓解,社会评价用第三方评价对医患的认知度、理解度都有所改善。大家可能也知道最近上还有个热映的,一个是《急诊室的故事》,一个是《人间事》,我们向民众和社会展示医务人员的内在的东西。

我们碰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上海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很高,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上海从单独两孩政策到全面两孩政策预计未来5年当中出生人口到28万到30万左右,目前在22万到25万之间。上海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群,特别是高收入人群或者说高净值的人群会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对我们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很严峻的问题,疾病谱的变化,像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哮喘明显上升。还有疾病谱的变化像肿瘤、大肠癌发病率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都对我们提高了一个非常高的挑战。

第三,从整个城市来讲,从卫生的角度来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卫生,对这个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的公共安全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2014年的12月31号上海发生了外滩的踩踏事件,事件过程中上海的卫生界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个对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不是简单的维护健康,同样维护城市的公共安全。第二,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城市,医学肯定是绕不过去的。特别是三医联动,我觉得三医联动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对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个是服务的品质,不能简单的看病,看病的感受、生存的质量都对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第四,刚刚王部长讲的问题我们依然都很明显存在,我觉得在上海的整个医疗配置当中有四个不平衡。

一个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不平衡,这个跟我们的观念、前面的一些工作的疏漏是有关系的。大的医院看上去规模、实力、设备、人员等等这些都好,在上海我们对医院的规模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到现在上海的核定床位最大的是三家医院,长海、瑞金、中山都是2800张,虽然从国际上来说大家觉得在1000张左右的医院规模是最合理的,但是从中国的国情,上海的角度来讲认为不超过2000张是合理的。这样的规模一个是利于管理,一个是利于竞争。全国这次看国家的哪个单位做了一个床位的排名,上海没有一家在里面的。但是如果说从整体的服务的效能、水平、质量来看,我想我们把所谓8000张、1万张的床位远远扔在后面的。

二是城市与郊区,上海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应该说做得比较好,但是从上海来看几个远郊地区存在很多问题,像崇明、金山、奉贤、青浦发展不平衡。

三是公立医院与私立机构发展不平衡,私立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占8%,手术量占了5.6%,这次国家对上海的完成国家目标的考评来讲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上海的民营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服务和引导还不够,有的是时间的延迟,像最近青浦的远大医疗城,哥伦比亚的基金投资的医院他的床位应用是要在“十三五”期间能完成。这个发展不平衡有我们的原因,同样有社会资本和上海的医疗环境的特殊性,特殊性在哪里?一个,上海的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水平、可及性都是比较好的,大家可以看到上海现在公立医院当中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服务量,跟我们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效率、运用新技术都是非常有关的。我举个例子,过去的化疗都是住院的,现在我们的化疗基本上都在门诊可以完成,我们现在仁济医院整个年手术量占很多,能力很强。从私立医院或者是社会资本医院来讲一个他的积累还不够。第二,对人群的医生的吸引力,包括职业发展和经济的希望达到的水平可能相去甚远。

四是上海专科的医疗资源不平衡,从上海来讲,因为我自己是儿科医生出身,从上海来讲无论是儿科还是产科的服务能力在全国的特大型城市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有3个儿科医院,北京只有两个。我们的产科有三个四级的产科的服务中心。从整个的儿科的0到14岁的千人口的人均的床位和医生来讲,我们跟全国比是全国水平的3倍多,比北京同样超过北京。但是因为上海这个地方人群服务需求的量,以及对品质的追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这个配置依然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讲上海其实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比如说医院的迁移或者说在远郊建立一些大的好的医院。比如说我原来的娘家儿科医院从枫林路搬到的闵行,儿童医院在泸定路开了一个分院。第二,我们对社会办医纳入医保的单位,只要符合医保条件纳入医保很多。

第五,上海很有特征性的,所有的民营医院的医生晋升跟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海有一个社会办医协会,所有的民营医院可以通过这个协会申报,不存在没有发展通道。这样对上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次是人力资源,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上海的医生的人力资源的工作负荷是比北京增加25%到30。但是从整个医生的收入来讲,我这里上海同样用的是美元,不是人民币,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上海的医生的收入跟国际上比可能还是有差距,但是总体来讲跟当地的社会平均水平来讲还是可以的。但是上海的整体的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等等这些,它的要求还是有点问题的。

第六,对于我们来讲挑战比较大的或者我们必须面临的是信息技术和整个医学科技发展对我们的服务模式的改变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从我自己,因为我这个年龄正好经历了整个36年的改革过程,我是80年进大学,85年成为一个医生,从85年到现在30年的历程看,整个的进步是被其他的进步驱动着,无论是药物的治疗、手术器械的装备的改善、精准医学都是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遗传学、影像、IT技术当中推动了我们的技术,像机器人手术等等。

另外一个我觉得整个的信息技术使得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来讲对我们来说从政府部门来讲如何拥抱这样的一种改革或者说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在这里上次跟阿里的同事一起讨论信息技术,我觉得我们从整个信息技术来讲,我们医院和外来的技术是相向而行的,不是你要把我吃掉,或者是模式的颠覆,颠覆是可能的,医疗我觉得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外科的手感是永远颠覆不了。内科很多机器人的诊疗有很多的替代性,我最近跟很多同事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智慧医疗,但是这是技术革命推动我们怎么做。

第二,现在信息化技术,对我们很多的服务模式甚至于我们医疗资源的整合的模式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所以这样的一个改变对卫生行政部门我们如何从法律、技术和其他的层面考虑。基于这样的形势和特征我们从改革的角度来讲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是行业的角度怎么去思考?

我们想从我们的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从上海梳理了5项的重点内容:

第一,王部长讲的医院的改革不能再仅仅是试点,我们要重大的突破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

第二,基于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制度。其次医保,药品供应和整个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保和药品供应体制和前面两个联系起来是三医联动。

我们为什么把整个医药事业卫生改革体制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看得那么重呢?我们觉得只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完整,有效,对整个卫生保健体系来讲是更加安全有效的。相应的一些配套的我们讲了比如说政府的投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人事薪酬、学科人才和卫生的信息化,我们作为整个的配套的改革的内容。最近我们把改革的方案报国务院医改办,国务院对上海的整体的思路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

这样一种改革的思路从上海目前来讲从总体目标来讲是想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使得上海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全覆盖,可持续的。

这个当中一是公立医院的制度管理更加的规范,公立医院的突破口在管理,今后到底怎么管,后面会谈到。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如何更加合理。三是,医保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希望达到三个转变,我们整个的上海的医疗卫生的发展不是外延的铺地毯式的发展,强调内涵的发展。从医院或者是整个的医疗保健的服务体系来讲强调从大的健康的理念去完成。

第二,从卫生体系来讲卫生行政部门和整个的卫生服务体系来讲不能再以治疗或者是疾病为中心,应该是以健康为中心来看待整个的卫生事业的一个服务模式。

第三,我们觉得从我们对整个医疗卫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一定要变成现代的专业的尤其是特别借助于IT技术、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的管理,我们觉得更加有效。

从整个的重点改革内容来讲,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来讲我们觉得政府怎么来管,给医院更加的自主权,更加好的发展。

一,政府主要是有一个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我们不能老是说这个医院好就好好好,他说医院规模很多、产值很多,病人很多。我们通过评价体系有的医院说每年手术增长20%、30%,最后一看就是胆囊切除手术很多,这是二甲医院做的事情,我们通过病种的分析看看你的内涵是怎么样的,我们通过病种和价格的关系看可以更加看出你的服务的内涵、品质跟收费当中的一个联系。我们测算了一下,一个医院,我们找到的一个大家公认的某一个病种,比如说像某一个手术,比如说胆囊切除术,我们发现一个医院的差别收费上下达到40%,原来不去看的话很难看到一个标准,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通过上海2013年到2015年700多例病人的分析,我们找到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在内部公开,大家可以想象压力,凭什么要贵40%,我们这样的管理自然而然给院长产生了一些压力,你的服务是不是规范,你使用的技术是不是适宜,王部长介绍了一个阑尾炎从2000到8000,什么原因?很简单,原来是小切口的阑尾手术现在了变成了微创手术,腹腔镜,没有必要。我们要用适宜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一个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适宜的技术。我们通过这些评价做。

这些评价对医保的支付、费用的控制我们要更加的合理。另外一个我们觉得对他的床位的规模以及投入和费用水平的控制非常的重要。一个三甲医院,大学的附属医院整天开阑尾和甲状腺手术,你说要增加床位我觉得没有必要,你要做梯度转移,对疑难、危重、复杂的表征要做得多。我们通过数据控制这些。

第二,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来讲我们觉得从内部来讲一个全面预算管理和对他的资产和成本的管理。上海来讲的话目前应该说我们在这一块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上海的市级医院2/3以上派驻了不隶属于医院的最会计师,对预算、资产、岗位等等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制度。

第二,我们觉得重点的改革是一个分级,基于社区的家庭医生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的社区我刚刚介绍了在20年前建立了比较好的社区制度,从国家来讲我们从新的签约来讲上海达到44%,我们的服务量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