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生舆情监测周报二十七期
日期:2010-07-28         来源:

本期导语:

本次监测共收集到17篇相关信息,时间从2010年7月16日到2010年7月23日,监测范围包括全国主流媒体及政府网站等。内容主要是监测时间段内发生在全国及北京地区的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本次监测时间段内食品安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受到关注,各地继续推出医改措施。

一、信息目录

第一部分:全国范围

1.中国发布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2.国家药监局:高度关注两种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

3.内江事件暴露基层防疫工作软肋

4.黑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回放医改成果惠及龙江百姓

5.上海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确立八大重点任务

6.河北衡水:医院门诊等候时间不得超8分钟

7.厦门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

8.乌鲁木齐出台医保《办法》异地医保关系可转接

9.湖南:连续两年医德考评差,下课

10.河北将建立工伤职业病档案推动工伤预防工作

11.安徽省立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实行点名电话预约

12. 广东省医疗生育保险将于今年内实现市级统筹

第二部分:北京范围

13.北京8社区医院试点定向转诊 大医院3天内安排就诊

14.北京市卫生局开展“到社区医院体验一天”活动

15.北京:三级医院将配营养师

16.北京: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须设高危新生儿病室

17.北京上周手足口发病上升123.57% 一人死亡

二、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全国范围

1.      标题:中国发布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媒体: 新华网?2010年07月22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2/2419485.shtml

主要内容:

为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中国卫生部21日专门发布公告就食品中毒等进行预警。这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发布的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一些地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多发。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的信息,2010年1月至5月,全国共发生10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2452人,死亡56人。其中仅5月份就发生1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772人,死亡18人。

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发生在集中供餐单位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68起,中毒1646人,死亡18人。其中学校食堂是事故报告最多的场所,其次是餐饮单位。为此,公告特别提醒,集中供餐单位要重点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菜豆中毒。

在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公告还特别提醒:家庭聚餐要防范误食被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和有毒植物;熟食卤菜制售者应严格管理亚硝酸盐。

公告指出,今年发生在中国家庭的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家宴误食被农药和鼠药污染的食品以及误食有毒植物。

根据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往针对疾病、疫情等卫生部都发过预警,但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发布预警公告,这是第一次。

中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中国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警示等制度。

2.      标题:国家药监局:高度关注两种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22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2/2418621.shtml

主要内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天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高度关注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该局引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称,虽然这两个药品的说明书已明确了此类不良反应,但鉴于该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所以再次做出提醒。  

该局提示,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权衡利弊,并将可能的用药风险告知患者,在患者持续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变化,以及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弥漫性肌肉疼痛、肌肉触痛、肌无力、关节痛等症状时,应考虑药物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立即停药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症,可能会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拉米夫定可能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与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相似。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一般肌痛、肌酸激酶增高预后较好,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 

拉米夫定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的活性,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使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主要用于有病毒复制证据以及有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肝组织活动性病变证据的慢性乙型肝炎成人患者。

3.      标题:内江事件暴露基层防疫工作软肋

媒体: 健康报?2010年07月22日

链接: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37783&cat=0J

主要内容:

四川省内江市近期发生的群体预防性用药事件,有134人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住院治疗118人,1名3岁女童死亡。根据内江市卫生局通报,此次事件是因为预防疟疾预防性服用磷酸氯喹过量。目前,事件涉及的3名责任人已被停职检查。预防药缘何成了“夺命丹”?此事件有什么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  

基层防疫人员素质不高仍是问题

“做好事却收获了坏结果。”谈及内江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的一位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可能的疫情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防控措施,却因为在措施落实中各种条件的制约,使事件结果走到了设计者初衷的反面。当前,在不少地方,基层防疫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的健康需求并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防疫人才断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环节存有隐患。“内江事件把这些隐患放大了。” 

贵州省大方县疾控中心主任陈德新认为,这种隐患首先表现在农村基层防疫人员总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陈德新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防疫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以免疫规划为例,最早只是4苗,现在是14苗防15种疾病,每一种疫苗又有不同的接种禁忌症,对基层防保人员素质的要求高了。此外,国家重大公卫项目、基本公卫项目的开展,除了艾滋病、结核病这些重大疾病防治本身对疾控人员要求提高外,孕产妇系统管理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都落实到乡村一级的防保人员身上。这些工作对质量的要求不光是填个表,还要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甄别。但在很多地方,相应的培训没有跟上。

此外,隐患还在于防疫人员数量不足。陈德新说,在贵州一些地区,一个村级防疫员要承担上万人的防保任务。这些任务既有传统的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又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任务繁重,势必影响防疫人员的工作质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认为,发生这样的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源是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他说,2003年非典发生后,疾病预防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应的资金投入随之而来。但是,这些投入大多被用在了硬件建设上,而软件的配套却远远落后。各级疾控中心的房子越建越好,但是房子里面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却没能得到相应提高。

黄建始指出,疾病预防工作不同于临床,它面对的人群更为庞大。因此,疾控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疾控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大,对他们的要求高。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疾控队伍建设既没有严格科学的前期准入管理,又缺乏足够合理的后期系统培训,疾控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就不足为奇。

强内功还需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心不够,这是内江事件发生后外界对基层防疫人员的评价。但是,记者在采访基层防疫人员时,他们却强烈反对这个说法。“都是乡里乡亲,有的甚至是我的亲戚,从正常人的角度看,我会不上心吗?”

陈德新说:“责任心的缺失只是表象,背后则是复杂的社会因素。”

疾控工作事关政府政绩、老百姓的健康,但是,疾控工作在全社会,包括政府领导、媒体、公众眼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江苏省大丰市疾控中心主任刘爱民说:“我特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对县级以下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调查。以某县疾控中心为例,从2002年4月成立至今,新进和调进的人员有20多名,其中只有2名本科生。因为单位待遇差,1名考研,1名考公务员走了。去年,市里要求该县疾控中心上报卫生应急人员名单,针对不同的专业要组建7个应急小组,但该中心一共只有14名应急人员,所以所有的人都是重复参加好几个小组。像我们这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本科生都是‘奔五’的人了,再过几年真不知那时的疾控工作由谁来做?”

有专家认为,目前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明确的方向,缺少规划,各级疾控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有人员应该如何使用等,都缺少统一整体的安排。只有从制度层面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建立起覆盖面广的农村基层卫生防疫网络,才能使卫生防疫队伍建设趋于科学合理。加强对农民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建立基层卫生防疫体系的题中之义。

4.      标题:黑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回放 医改成果惠及龙江百姓

媒体: 健康报网?2010年07月23日

链接: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37908&cat=0I

主要内容:

去年4月医改实施以来,我省以“扩面、建设、普查、试点”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改革。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制度保障,就医用药费用明显下降,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疾病预防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新变化,初步享受了医改的实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同时,医改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逐步深入,改革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紧迫性进一步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今年我省已经确定了的医改目标,即要在保基本上实现突破,尽最大努力扫清扩面死角,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在强基层上实现突破,认真抓好以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在抓试点上实现突破,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效。在建机制上实现突破,通过外部配套机制和内部衔接机制的同步运行,实现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更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实践,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把这项惠及全省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办好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关键词 扩面

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新农参合率达到98.8%。医疗救助面进一步延伸,15.72亿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

迈向“全民医保”

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让龙江百姓喜上眉梢。

哈尔滨市的刘孝先,退休后一直担忧自己的医疗费用问题。因为他退休前所在的破产困难企业无力参保,加上家庭困难,一直未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现在老刘说起这事眉头舒展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他现在被纳入医保范围,患病住院就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4月8日,刘孝先患病被确诊为肺癌,经过近两个月的积极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达到44589.08元,由于其在医保范围内,医保统筹基金为其支付了3.1万元的医疗费用,不仅使他患病得到了及时救治,而且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他的个人负担。

据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十万余名国有关闭破产及各类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到市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使他们达到了病有所医。

在2008年基本解决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和省政府分别又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去年底前已将80%的补助资金,即302961万元和28507万元资金全部划拨到各地,已将全省56.49万余名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中央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今年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他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下发了相关政策文件,6月底前,将140余万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老工伤”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森工、煤炭、军工等高危行业多,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老工伤人员数量大,待遇低,甚至待遇得不到支付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我省工伤保险待遇未得到落实的老工伤人员为12.9万人。另外,我省企业参保前应纳入而未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的老工伤人员有6.16万人。据省人保厅工伤保险处处长刘伟介绍,我省工伤保险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并将在12月底前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前“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据省人保厅医疗保险处处长陈泽民介绍,目前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情况进展顺利。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其中,居民参保达697万人,职工参保达854万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根据扩面实际,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无障碍参保政策,为广大从业人员和百姓参保打开了方便之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百姓的参保积极性。

随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原有的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减轻个人负担比例。目前全省职工参保患者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22%左右,居民个人自负48.3%。2009年统筹积极支付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3.1%和5.1%。另外,积极探索异地就医结算的有效方式,并在开展居民门诊统筹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保障困难群体“病有所医”

近年来,我省在探索、改革、推进和创新中逐步完善医疗救助体系,使医疗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群众“病有所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0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5.72亿元,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资助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到98%以上。

医疗救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大。全省普遍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作为医疗救助重点人群,部分地区还逐步扩大了医疗救助覆盖面,将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困难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权益。

多层次医疗救助格局基本建立。为从多渠道、多角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全省医疗救助工作从最初的大病救助,逐步延伸扩展形成了以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住院救助为主体,以门诊救助、医疗优惠为辅助,以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等为补充的医疗救助体系。以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资助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众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进行二次住院救助,使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双重保障。

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多次修改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几次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目前,全省已8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线,5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病种,普遍提高了住院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全省平均救助比例已提高了10%,平均封顶线已提高了1000元,住院救助封顶线最高已达到2万元。

医疗救助程序更为简便。医疗救助程序在原有社区(村)、街道(乡镇)、县级民政部门三级审核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推进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医疗终结出院时只需支付自付部门,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部分由定点医院垫付。目前,全省有5个市(地)本级和17县(市)实行了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部分市县探索实行了医前和医中救助,使困难群众参够住得起院、看得上病。

医疗救助资金逐年大幅度攀升。争取国家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7150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33812万元,省级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404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27457万元,资金增幅较大。

关键词 试点

大庆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大庆油田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鸡西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七台河市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工作,趟出了路子,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市民就医有保障

鸡西市的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鸡西的一些社区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让居住于此的居民享受在社区看病,既治病又便宜的就医保障政策。

为确保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效落实,鸡西市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把9类21项公共卫生服务细化为115个服务点,使每一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具体内容、有操作标准、有质量要求、有购买价格,便于医疗机构实际操作和管理部门业务考核。

每年两次组织专家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达标单位兑现政府购买资金,对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不达标单位待整改到位后再兑现政府购买资金,对于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取消政府购买资格。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率达到84.5%,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71.2%。去年,市政府对10所工作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了奖励,发放奖金30万元。对4所工作不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限期整改,缓发、减发政府购买资金的处罚。

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利用率

公立医院改革实现突破

七台河市为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2010年,制定《七台河市区域卫生规划》和《七台河市公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公立与非公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互协作的医疗服务格局。重点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七煤总医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科学确定发展方向,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加大对市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妇婴保健治疗中心;市中医院重点以中医骨伤、肛肠、康复为主,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中心。县人民医院增设老年病、慢性病等治疗项目,提高传染病防治,急诊急救能力,打造基层医疗服务中心。

为调整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异地新建2.1万平方米市妇幼保健院,填补茄子河区没有市级医疗机构的空白;异地新建2万平方米市中医院,解决因沉陷区、棚户区改造新建小区15万动迁居民就医问题;异地新建120急救中心4000平方米,解决市急救中心用房不足、功能不全、流程不合理的问题;扩建市人民医院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增加床位300张,解决功能不全,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扩建七煤总医院业务用房2.4万平方米,增加床位300张,缓解群众住院难的问题。

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3个区级医院,8个矿医院全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0年全市将完成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关键词 建设

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重点启动实施了45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

基层医疗建设提档增速带来就医新气象

家住哈尔滨市的72岁老人刘宝桃患心血管疾病已经多年,除了受本身疾病的困扰外,看病难、看病贵更是成了她的“心病”。老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平时坐车去医院要半个多小时,到了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又要排队等上半天,每次都要花上好几百元。”

去年底,一座崭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老人的居住处附近投入使用,这让她的“心病”终于解开了。

“现在好了,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拿药、输液都很方便,而且药价要比医院便宜不少。”刘宝桃老人高兴地说。

硬件建设增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可有效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医疗保障服务,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就医负担。”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新医改启动以来,我省提出打造十五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按照一个街道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每万名居民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目前,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已全面完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九成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只是我省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硬件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我省同时积极地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改造。

在齐齐哈尔市友谊乡前进村新建的村卫生所里,记者看到,诊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注射室一应俱全。卫生所的陈良医生告诉记者,近两年,政府加大投入建乡镇卫生院,眼下已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急危重病及时转诊”的目标。

据介绍,目前我省已全部完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础建设项目的论证与审批,建设的其它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去年投入5.36亿元新建成的64所县医院全部达到了外观形象装饰、服务形式、医务人员标识、护理模式、收费标准等“十统一”。

为加快全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使医疗硬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优化,今年,我省在去年的基础上,将再度支持32个县级医疗机构、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80个村卫生所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

软件建设提档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既有群众就医的心理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层医院服务水平不高。”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以大带小,以上带下,将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提高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含金量”,我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软件建设,努力使基本医疗服务档次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强化。

据了解,我省在初步起草拟定全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并完成了全省35所三级医院与90个县级医疗机构的长期对口协作对接。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拜师学艺、脱产进修等多种方式,已在岗培训县、乡、村卫生人员4千余人次,实施、推进旨在培养选树县区级、乡镇(社区)级、村级三个层次、涵盖医疗卫生、卫生管理、公共卫生、中医中药四个方面的龙江基层“名医”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前,我省已选树县区级“名医”138名、乡镇(社区)级“名医”51名、村级“名医”28名;按照国家全科医生培养要求,已完成社区全科医生培养2515人、护士2704人。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软件的建设,我省基层卫生人员队伍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全省基层医生本科学历占全省医务人员比例提高了3.2%;专科占有比例提高了4.9%;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及执业护士、护师占全省比例提高了4.1%;基层门诊量、住院率同比分别上升了3.1%和2.5%。

关键词 普查

财政部门开展的医改资金需求测算、省直医疗机构财务状况摸底,卫生部门组织的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与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基数调查等,普查面广、工作量大,既摸清了底数,又找出了薄弱环节。

公共卫生服务进入“均等化”时代

今年5月份的一天,林口县的花甲老人韩桂芬一大早便来到距自家不到100米处的县医院体检。血常规、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做了个遍,老人没花一分钱。

“咱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可以享受免费的卫生服务了,以往城里人才有的健康档案如今我们也有了,有病早知道,没病早预防!党的政策好哇,我们的心窝子暖呦!”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医改实施一年来,无数像韩桂芬一样的农民正在享受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暖阳”的普照。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省卫生厅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可以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晚得病。”

新医改启动以来,我省系统地对辖区内的城市、农村居民进行地毯式普查,并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实施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全省城乡居民除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还免费享受妇女、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弱势人群保健服务。

据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内容。这九项服务均由各乡镇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群众不花一分钱,由此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

通过全面普查,认真实施,我省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措施已逐项落实。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5.4%的城市居民和85%的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全省55.7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得到免费的乙肝疫苗补种;34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医改成果

2009年4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以“五项改革”为重点的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的是广大群众切实在医改中得到了实惠。

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

2009年当年新增参保人员507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17%。不完全统计,当年全省参保城镇居民累计69万人次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待遇。

就医用药费用切实下降

目前全省参保患者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25%左右。在全省3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施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价格与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下降33%,百姓的就医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

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达到2233万人,比2008年增加 380万人。

疾病预防水平明显提高

2009年全省总计有近500万重点人群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5.      标题:上海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 确立八大重点任务

媒体: 人民网?2010年07月22日

链接: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12225208.html

主要内容:

上海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大会今天举行。为全面振兴、推进上海中医药发展,市政府批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上海中医药发展的八大重点任务。

该八大重点任务包括:

——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上海将完成龙华医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目标,探索建立1~2个以三级甲等中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个市、区两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

——进一步推进有中医药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将全面加强各级中医院急诊科建设,研究制定中医药干预相关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或方案,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预等方面的特色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再创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体现上海中医药学术先进水平的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力争全市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规范达标,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全覆盖。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建设。在各级中医院推行“传统型临床学科”建设,建设10个以传统流派为特点的市级中医专科流派研究中心。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海拟进一步打造中医药领军人才,继续做好上海百名名中医的培育工程,同时全面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计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人员占全科医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8%。

——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到2012年,形成以一所国内外重要的中医药博物馆、创办好一本雅俗共赏的中医文化杂志和一份老少咸宜的科普性中医药报,编写一本适合中小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物。到2012年,新增4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海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国际教育规模,包括招收长期境外本科和研究生、短期培训和进修生,以及交流生等,进一步加强本市的两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进一步推进中药和相关产业发展。上海将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上海中药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心脑血管治疗和清热解毒等现代中药,重点开发1-2个中药新药,启动3-4个中医经典方和经典方新用途,推进中药材种植的GAP管理工作,完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力争在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适宜技术等诊疗设备的研制应用上取得突破,形成中医诊疗设备产业。

据介绍,上海目前已设有各级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23所,各类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303所,并在所有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此外,全市有7家中医医院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有3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十一五”重点项目;8个学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13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会上,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揭牌。

6.      标题:河北衡水:医院门诊等候时间不得超8分钟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16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16/2407265.shtml

主要内容:

河北衡水市卫生局16日透露,目前该市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严查开单提成、“红包”、大处方,门诊等候时间亦被缩短至8分钟内。

据衡水市卫生局纪检书记朱文熙介绍,衡水市今年将对哈励逊院、三院、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二院、四院、五院、桃城区妇幼保健院等8家医院重点进行“两查处、两纠正”的集中整治。严肃查处医务人员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利用职权收受索要回扣、“红包”和其他馈赠的问题;严肃查处医院收支活动不按规定统一纳入财务管理,医院及其科室设立账外账,私分钱物和任意挥霍的问题。坚决纠正医院实行开单提成,医务人员开大处方、乱用药、滥检查等行为;坚决纠正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对患者及家属生、冷、硬、顶、推的行为。

朱文熙说,对于挂号处、收费处、门诊药房(中药房除外)等窗口,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等候时间不超过8分钟。三级医院试行弹性工作制,按需增加服务窗口数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各功能检验服务窗口要公示检验报告出具时限,采取分时、错峰、预约等方式,合理安排人员和时间。对超过规定时限较多的,应向患者道歉。

朱文熙表示,在患者结算服务中,各级医院要主动公示收费项目和价格,推行门诊挂号、收费通柜和划卡结算,方便患者交费。三级医院按需设置楼层收费,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服务试点,尽可能方便患者就医。

7.      标题:厦门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23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3/2420156.shtml

主要内容:

厦门市政府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称,该市本月正式出台、施行《关于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意见》,在国内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

这是该市继2007年构建全民医保制度、2008年统筹城乡医保发展之后,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实施这一新举措后,该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和更好保障的方向上加快提升,参保人员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待遇,完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医疗待遇上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进一步缓解参保人员的就医难问题,全面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据测算,该《意见》出台后,每年可减轻参保职工约1亿元的医疗费负担,减轻参保外来员工1500多万元的医疗费负担,减轻参保居民3600多万元的医疗费负担。

厦门市自1997年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先后开展了外来从业人员、城镇居民、未成年人、农村居民和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称为医保的“厦门模式”,向全国推介。

但在制度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因参保人员身份不同形成的“六大板块”医疗保险制度,不同险种、城乡之间的基金不能有效“流通”。此次出台的《意见》解决了上述问题。

8.      标题:乌鲁木齐出台医保《办法》 异地医保关系可转接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20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0/2413072.shtml

主要内容:

7月开始,乌鲁木齐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三类医保也可自由转移接续。

20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了解到,日前出台的《乌鲁木齐市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规定,从7月1日起,乌鲁木齐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三类医保也可自由转移接续。这也意味着乌鲁木齐成为新疆第一个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城市。

据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应参加不同的基本医保。其中,城镇户口人员在乌鲁木齐市各类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灵活就业者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户籍人员在乌鲁木齐市就业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也应由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其他采取灵活就业方式者,既可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农合,也可到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凭暂住证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

《办法》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跨医疗保险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在乌鲁木齐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手续;无用人单位的,个人应在终止原基本医疗保险后的3个月内到所住地街道社区凭暂住证办理参保手续。

同时,本月起,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此前参加新农合的年限也可以折算。

《办法》还规定,已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的人员,需要转入城镇职工医保的,其原参保年限可按每2年折算1年的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年限计算。转入城镇职工医保后,以灵活就业人员方式缴费的,根据折算的年限计算等待期。

据了解,根据转移接续办法,异地医保关系可转接乌鲁木齐。参加新农合的人员,跨制度或跨医疗保险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可凭原户籍所在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凭证,在乌鲁木齐市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若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应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通过乌鲁木齐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划入乌鲁木齐市办理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9.      标题:湖南:连续两年医德考评差,下课

媒体: 健康报?2010年07月16日

链接: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36911&cat=0D

主要内容:

在医疗服务中向患者索取财物或是收受企业提成,这些都将是湖南省医生的医德“雷区”。该省将对“触雷”医生实行“一票否决”,医德考评将直接认定为较差。湖南省卫生厅近日出台的《湖南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规定,凡连续2年医德考评为较差的人员,医疗机构可对其作缓聘、低聘或解聘处理。

该《实施办法》明确,医生有以下所列8项行为之一的,医德考评结果将直接认定为较差: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和形式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计费、多收费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隐匿、伪造、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的;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或药品医疗器械促销活动的;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情形。

10. 标题:河北将建立工伤职业病档案 推动工伤预防工作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22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2/2419128.shtml

主要内容:

“目前,尘肺病、急性职业中毒等工伤职业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职工健康造成了危害。”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瑞书表示,“河北省开展为期两年的工伤职业病状况调查,将推进参保单位工伤职业病预防工作,推动工伤保险事业全面发展。”

在今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今年开始决定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推开伤职业病状况调查工作,总的工作目标是:以减少工伤职业病危害、推动工伤预防为原则,以煤矿、钢铁、建筑施工等职业危害集中多发行业和农民工群体为重点,基本摸清本地区参保单位接触有毒有害岗位职工的基本状况;全面系统地为每个接触有毒有害岗位职工建立工伤职业病状况档案和数据库;推进制定本地区参保单位工伤职业病预防工作方案,推动工伤保险事业全面发展。

张瑞书介绍,去年在省本级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摸清了省本级接触有毒有害岗位职工的基本状况,所积累的数据资料,为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特别是困难企业、流动施工企业和地处边远企业的热烈欢迎。

据悉,经人社部批准,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近期厅颁布了2010年版《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在保持参保人员用药政策相对连续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医药科技进步与参保人员用药需求变化,增加了246个中西药品种,扩大了用药范围。

11. 标题:安徽省立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实行点名电话预约

媒体: 新华网?2010年07月18日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07/18/c_12345423.htm

主要内容:

记者从安徽省立医院获悉,随着试推出的电话预约挂号受到患者欢迎,安徽省立医院将从19日开始扩大预约范围,所有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号源均纳入点名电话预约范畴。

安徽省立医院自去年11月试开展电话预约挂号以来,预约的患者越来越多,不仅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排队时间,大大缓解省医专家“一号难求”的问题,也有效规范了就医行为,使医院得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为进一步扩大预约诊疗服务范围,该院将于7月19日开始,对所有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号源实行点名电话预约,患者只要拨打当地电话114,在语音提示下拨9就可以提前1天到7天预约到省立医院的各科专家号,并可以直接预约到具体的正主任医师专家号。

据介绍,今后安徽省立医院将对所有坐诊专家号源进行预约挂号到专家,逐步实现卫生部对于慢诊病员一律实行预约就诊的目标,杜绝现场挂号、就诊排长队的现象。

12. 标题:广东省医疗生育保险将于今年内实现市级统筹

媒体: 中国新闻网?2010年07月16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16/2407738.shtml

主要内容:

今日来自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信息显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目前已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今年底前基本实现市级统筹。

该《通知》提出市级统筹的四项实施标准:一是统一政策。要求地级以上市在统筹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医疗、生育保险政策。二是统一缴费标准和待遇计发标准。要求各地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标准以及待遇水平。三是统一基金统筹管理。医疗、生育保险基金纳入市级基金财政专户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要求各地市统一编制医疗、生育保险基金收支预决算并组织实施,建立基金征缴、支出的激励约束和责任分担机制。四是统一经办管理。要求统一业务经办管理服务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并建立全市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和覆盖全市的医保信息网络平台。

《通知》要求,未实现市级统筹的地市,在2010年7月底前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在9月底前正式组织实施,在12月底前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同时,要求已实现市级统筹的地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运行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基金测算、方案制定和基金管理工作。市级财政部门完善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相关办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级统筹相关工作的指导,并对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开展监督检查。

第二部分:北京范围

13. 标题: 北京8社区医院试点定向转诊 大医院3天内安排就诊

媒体: 北京晚报?2010年07月21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21/2416583.shtml

主要内容:

作为本市(北京市)医改的一项重要措施,本市昨起在8个社区启动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定向转诊预约试点。试点社区内的56万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将由社区医生和对口的大医院协商,将需要转诊的患者通过一个专门的预约平台转诊到大医院。经过预约的患者,可以在约定时间直接到大型医院预约窗口办理就诊手续,免预约挂号服务费。试点成功后,此项改革将在全市推广。

现状 社区转诊预约比例不足1%

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介绍,为方便居民就医,去年本市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实行预约挂号服务,重点解决社区转诊、复诊预约。一年来,通过社区转诊预约的病人占医院全部预约就诊病人的比例仍然较低,只有不到1%。“造成这种情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患者长期以来形成了无论大病小病都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就医的观念与习惯,导致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利用不足。”

邓小虹介绍,本市曾要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接收社区转诊,但因为其中部分医院水平不高,患者对于转诊到这些医院并不认可。另一方面,大医院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之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转诊流程、标准,因此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试点 8家社区医院牵手两大医院

此次定向转诊预约试点率先在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试点。其中,广外、牛街、白纸坊、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安排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时,转诊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陶然亭、椿树、大栅栏、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昨天,这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宣武医院和友谊医院签约。社区居民需要根据自身患病情况就近到社区医疗机构首诊,社区医生经过治疗发现需要转诊,由接诊医生或专人负责,向对应大医院提出转诊预约申请。预约成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告知患者,按预约时段到大医院就诊。

邓小虹表示,定向转诊预约并不意味着社区医院将变成大医院的挂号室。患者到社区医院就诊时,不会被简单的一张转诊单推给对口的大医院,而是先由社区医生和大医院负责转诊的人员协商确定,确定是社区医院无法治疗或诊断不好的疾病才会向大医院转诊。另外,这种转诊关系不是强制的,患者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大医院。

规定 3天内安排转诊患者就诊

市卫生局要求,大型医院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3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分时就诊。经过预约的患者,可以在约定时间持本人有效证件或预约单直接到转诊的大医院预约窗口办理就诊手续,医院免收预约挂号服务费。

大医院要认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过预先评估的检验检查结果,也就是检查结果互认。据此前市卫生局在朝阳医院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平均可为患者节省约58元医疗费。

14. 标题: 北京市卫生局开展“到社区医院体验一天”活动

媒体: 北京日报?2010年07月19日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07/19/c_12346918.htm

主要内容:

北京市卫生局将于8月份在全市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邀请200名居民代表分别进入全市相关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1个岗位,体验一天。从今天起一周内,市民可报名参加这次活动,在体验中发现问题,为医改提建议。

此次“社区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共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1个岗位,包括跟随房山区巡诊医生到北峪村巡回诊疗;跟随延庆县大庄科乡全科医生到慢病患者家中进行访视;观摩丰台区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医生给孩子体检;到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医院观摩、了解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如针灸、拔罐、三伏贴等。岗位汇总表和报名表市民可以在北京卫生信息网(www.bjhb.gov.cn)上查询。

对体验者的要求是热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身体基本健康,能够坚持连续工作8小时,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具有一定概括总结和表达能力者优先。 报名时间为7月19日至25日。

15. 标题: 北京:三级医院将配营养师

媒体: 京华时报?2010年07月18日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07/18/c_12345292.htm

主要内容: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昨天表示,本市将逐步在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设临床营养科,并按1:150的床位比配备营养师,指导患者科学营养膳食。本市将选择技能水平最高、条件最好的医院担任全市的临床营养指控中心,全面开展全市的营养科建设和发展工作。

邓小虹介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降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医院提供的科学营养膳食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营养科本来应该是医院业务科室的一部分,但是在上一轮的医改过程中,医院的管理向市场化发展,财政的投入减少,于是很多医院削减了对营养科的支持,将营养科并入后勤管理,甚至归入食堂,大大削弱了营养科的力量,以至于现在在很多医院都找不到称职的营养师。“今天,我碰到一个老同事,过去我都是在医院的食堂里看到她和食堂的大师傅一起卖饭,今天才知道原来她是医院的营养师”,邓小虹说。

“医院的营养师必须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对住院病人实行三级查房制度。医生查房后,营养师就要跟进,根据医生开具的营养医嘱,结合病人的口味开具营养菜谱。另外,营养治疗也有望纳入医院的营养科管理,比如鼻饲管、静脉高营养等治疗都将由营养护士负责。”邓小虹表示。

16. 标题: 北京: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须设高危新生儿病室

媒体: 北京晚报?2010年07月16日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10/07-16/2407063.shtml

主要内容: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对2007年颁布的《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修订,要求二三级助产机构的病房当中要增加新生儿沐浴设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在儿科病房内设置高危新生儿病室。

根据新规定,一二三级助产机构基本装备要增加“新生儿辐射台”;二三级助产机构抢救孕产妇器械增加“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另外,医院共用项目一级助产机构还增设了“HIV/梅毒检测”,二级助产机构增设了“丙肝检测”。

17. 标题: 北京上周手足口发病上升123.57% 一人死亡

媒体: 京华时报?2010年07月23日

链接: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12228004.html

主要内容:

昨天,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每周疫情显示,上周,本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755例,同比上升123.57%,报告重症28例,死亡1例。

报告病例数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1.97%。截至2010年7月18日,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047例,较去年同期(15153例)上升111.49%,报告重症病例373例,死亡病例13例。同时,上周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痢疾分别为1818例和833例,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此外,市卫生局提示,目前正值霍乱、伤寒、甲肝、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广大群众要增强防病意识,加强自我防护。